贸易自由化政府部门没有准备好

李武忠

国内媒体社论纷纷就总体经济、国家战略等观点来阐述通过两岸服贸协议的必要性,也一再呼吁国人要有面对开放与国际竞争的心理准备,并积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来面对这些挑战。台湾必须走向国际是多数国人的共识,然而外界想问的是既然政府部门在国际贸易谈判过程中已无可避免必须要在某些议题上做出让步,是否事先让相关业者有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面对国内市场大幅开放,政府是否已经事先备妥因应对策并充分向外界说明,让国业者有信心应付外来冲击答案很显然都是否定的。这些问题无法诚实面对并找出解决对策,未来民众街头抗争恐怕还是在所难免。

谨以农业为例,为因应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冲击,政府固然提出以「新价值链农业」取代「生产型农业」并将积极推动「六级化产业」的政策。问题是农政机关虽然推广认证多年,目前取得吉园圃认证的只有2万5千多公顷,有机农业认证的面积也不到6千公顷,占总体农业生产的极少数,台湾农业仍然采惯行农法为主,受国外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也最大。原因在于该农法面积广数量多、价格低、在食用安全上仍有疑虑且经常发生产销失衡,像大宗叶菜类柑桔类等等,难以建立消费者对在地农业的偏好,一旦低价农产品开放进来很容易产生替代的效果,无法与外来农产品竞争,如何因应政府需对外说明。

另,「新价值链农业」中强调发展精致农业、生技产业、休闲农业等都不是新的创意,也已经行之多年,问题重重致成效远不如预期。对此政府并未邀集产官学研深入探讨问题症结所在并寻求解决之道,要农民如何产生信心?特别是一个好的政策推动必须目标非常明确,才能让农民有所依循;有了目标还要有完整的执行方案,包括法规、资金、技术、资讯、市场等,这些都需要迅速明确入法以及时间、人员、经费作充分配合。同样推动「六级化产业」日本政府就有一套完善的标准流程,首先取得法源依据一来可以避免改朝换代后人亡政人息,二来可以督促政府列入施政重要项目;接着编列预算并拟定完整的执行计划;定出明确的评估指标;然后中央与地方一起推动,同时结合民间社团社区、企业等力量共同推动,顺利达成政策目标。反观台湾政府施政则口号多于行动,官员普遍缺乏与农民沟通的诚意与耐心,倾听民意多沦为政令宣导大会。更离谱的是学者专家呼吁多年的建立农业基础生产资料库,迄今仍未见完备,使得政府始终无法进行计划性生产规划与产销预警,也衍生出假农民的弊端

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并非全然对农业没有好处,政府应该趁此机会积极规划出在后自由贸易时代台湾农业的定位与走向,再依此进行台湾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推动「良食」农业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并备妥完备的退场养老机制,让老农乐于把农地耕作权」交给具现代化经营理念农户,进而透过国际经贸谈判协助将国内优质的农产品推向世界顶级消费市场以质取胜。政府部门口口声声强调加入国际经贸组织的迫切性,却没有做好充分准备,难怪引发业界强力反弹。期盼政府能从前述农业例子找到解开长期纠结的方法。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