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两岸相互依赖不须打口水战

报社

两岸贸易最新统计数据公布,今年前11个月两岸贸易大幅成长13.8%,台湾大陆出口占比创历史新高,达43.8%,并从大陆赚得1277亿美元贸易顺差。若拿掉这笔顺差,台湾将由顺差转为逆差,对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因而引发大陆国台办和行政院陆委会之间,到底是台湾依赖大陆,或大陆依赖台湾的口水战。

大陆国台办主任刘结一及发言人朱凤莲指出,从庞大的贸易顺差看来,台湾没有大陆,经济将难以维持正成长。但陆委会不以为然,也引述最新进出口统计数据声明,大陆自台湾进口成长最多品项,包括因疫情而起的宅经济需求,或华为因美国禁令必须及早建立库存的半导体产品,以及大陆年底节庆带动的旺季采购商品,都是台湾在整个产业供应链中,最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也就是说,像半导体晶片、电子零组件、资通讯机械设备等这类产品,台湾明显具有比较优势、难以被取代的部分。言下之意大陆经济与产业发展更依赖台湾,更需要自台湾进口。

一个数据,各自表述,双方都没有对错,只有看的角度、站的立场有差异。从主计总处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来看,2020年台湾经济成长率预估值为2.54%,其中来自于国内需求的部分(包括民间及政府消费与固定资本形成),仅0.18%,而来自于国外净需求则高达2.36%,贡献比重超过9成。显然国外部门,也就是贸易顺差的贡献,对台湾今年经济成长率厥功甚伟。尤其是对大陆的出口与顺差,更是关键所在。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国台办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在这个事实的基础上,不能忽略的是,奔走于两岸之间的台商贡献,这可能也是陆委会所要强调的,40年来,少掉台商投资的挹注、人才技术的引入、关键零组件的提供,大陆经济恐怕不容易如此快速起飞。过去台商擅长的「三来一补」或三角贸易模式,把大陆做为生产基地,自台湾母公司进口原物料与中间财后,再加工制成产品外销到世界各地,是两岸贸易得以快速成长的主因,也是大陆经济飞快跃升的关键之一。

根据大陆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0》,截至2019年底,台商累计高达11.2万家,除香港之外,居外资首位,实际投资金额694亿美元,排名第六,这还未计入透过英属维京群岛或绕道香港进入大陆部分,显见台商在大陆的举足轻重地位。大陆海关总署统计亦指出,台商对大陆的出口贡献惊人,2019年台商在大陆出口百强企业中占32家,比重高达43.1%,排名第一,比陆企还高出6%。台商出口10强中有7家,分别为鸿海、广达华硕的大陆子公司,比如鸿富锦达功昌硕等,都是大陆出口产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解读这些数据可以了解,台商对大陆经济的贡献远比想像更大。即便近几年大陆高度侧重内需市场的发展,台商擅长的三角贸易模式已产生质变,但在大陆科技自立自强的2035远景目标下,台商雄厚的关键零组件供应能力,短期仍无可替代。未来随着需求侧改革的加速进行,相信以台商的强大韧性,将会跟着调整步调转型升级,跟随大陆度过经济改革期,找到贡献台湾与大陆经济的营运新模式。

在深圳、东莞昆山等地区,大陆台商转型有成案例多不胜数。特别是昆山,在大陆政策导引下,台商一步一脚印创造出制造业荣景,也是两岸融合发展的缩影。随着大陆进入内需经济时代,昆山开始积极转型,今年9月获批为大陆首个具有两岸特色的金融改革试验区,见证台商在昆山的努力与影响力

从数据来看,大陆市场确实是台商及台湾出口的重要舞台,更是重要获利来源。但另一方面,无论就资金、技术、人才、与产品最终市场的连结等角度,台商都曾经为大陆经济提供很大的贡献,未来在高端科技产业的技术与人才方面,仍然可以对大陆有贡献。

这也印证,从过去到现在与未来,两岸相互依赖、共利共存,是颠扑不破的道理。两岸政府与其互喷口水,吵着谁依赖谁,不如好好坐下来想想,如何缓解当前两岸僵局。毕竟,老百姓在乎的不是谁依赖谁,而是如何过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