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促成两岸自然善意互动

旺报社评

中共二十大闭幕之初,全世界都替台湾紧张,但随后大陆接连释出软讯息,蔡政府也松绑港澳人士、陆籍研修生来台限制,大陆猫熊专家抵台探视重病中的团团,两岸情势反而显得松缓。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好的开始,希望是促成两岸自然善意互动的契机。

软的一手让人有感

大陆对台政策的硬软两手,长期以来都是各界议论的话题。何者为硬、何者为软?何时更硬、何时更软?对谁硬、对谁软?不仅众说纷纭,而且大有门道。传统认知,大陆对民进党和台独属于只会硬不会软,过去大陆曾有过务实派,愿意多给民进党一些时间做出调整,2016年蔡政府上台初期,也曾有一段「没那么硬」的调整期,但后来双方都愈来愈硬,两岸失去妥协空间。

大陆对非台独政党、一般民众一直很软,持续释出惠台红利、感情号召、交流机遇等等。不过,近些年由于民进党接连胜选,大陆内部出现对台湾「没必要软」的声音,北京官媒、学者时不时敲打国民党内「反共蓝」,两岸关系愈来愈紧张。

相较经贸、文化层面,大陆在军事、外交上对台向来以硬的一手为主。马政府时期,两岸曾协商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最后无疾而终,在台湾社会眼中,解放军始终以「文攻武吓」的负面形象存在。两岸外交更是如此,马政府执政任内,双方都有意避免在国际空间问题上「内耗」,台湾亦获得参加世卫、民航大会的资格,但两岸民间在国际场合围绕主权、名分的争议,仍然难以避免,并多次刺激台湾内部的统独敏感神经。当时就有观点指出,大陆对台湾的一次意外「硬话」或「硬动作」,往往毁掉几年努力才点滴积累出的「软善意」。

这就是问题所在。大陆对台的所谓「硬」或「软」,绝非简简单单在不同对象之间切换,就能取得预期的政治效果,这是大陆过去5年、10年乃至20年对台政策需要反思的问题,也是触及到深层次对台思维或逻辑的问题。首先是两岸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固然这「不是分裂或台独的借口」,但是不能否认此一差异对「认同」所造成的影响,而大陆又找不到如何争取、引领台湾民意的方法与通道,对台政策往往初衷没有问题,结果却适得其反。尤其是当民进党执政时,这样的情况更加严重,以至于两岸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硬的一手不怒自威

台湾的民选政治虽然有各种各样问题,但有两个特质是北京难以感知的:第一,民众对台湾有认同感,选民乐见蓝绿白互斗,甚至亲身参与斗争,但对大陆的攻讦却不能接受,会认为是「打到自己头上」。第二,台湾政治就是媒体政治、作秀政治,讨好选民大于天,这是各党派都不敢违逆的规则,这就决定了大陆对台湾抛出的「硬话」,都和台湾舆论生态格格不入,注定会被曲解、操作,最终难以被民众接受。

大陆应该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大陆、8月围台军演充分展现大陆的军事实力,再加上愈来愈多证据显示,美国和西方政治人物挺台的目的,主要在自己的国家利益,美中关系护栏下,国际社会不会承认台湾为主权独立国家,宪法一中架构不可能改变。因此,大陆对台湾的「硬」应该是隐而不发、不怒自威,大陆愈有自信、对台湾的实力优势愈大,在言行、表态上反而应该愈「软」,让台湾向往、尊敬大陆,才是争取民心、心灵契合式统一的最佳路径。

二十大后北京高层密集展开外交行动,宣示改革开放的路线不动摇,亦释出防疫逐步松绑的讯息。两岸情势依然严峻,但如果双方都有促交流的善意,应该抓住机会顺水推舟,拿出新思维与新方法,带领两岸关系走出险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