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互惠 推动两岸货币清算
2012年8月31日,备受期待和瞩目的《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签署。12月11日,两岸货币清算银行正式出炉。在目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两岸经贸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备忘录」的签署可以说是顺应民意,对于两岸货币清算乃至金融领域全面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两地多年来经济合作成果的里程碑,更为今后两岸密切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在贸易、投资和旅游等领域来往密切,但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却迟滞不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于历史和政治等因素,两岸无法承认对方货币的合法性,无法视对方的货币为外币。而在未签署「备忘录」之前,两岸货币的清算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双方的合作框架内部解决货币的兑换问题;二是通过在香港或澳门的协力厂商清算银行代为办理;三是由两岸银行各自的代理行提供服务。虽然这三种清算途径涵盖面广,运行也较为通畅,但近几年来两岸往来资金的数额继续加大,国际市场汇率波动频繁,因此「备忘录」所指导的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建立带来的利好是显而易见的。
就台湾而言,货币清算机制的建立从制度上扫除了两岸贸易和本币结算的障碍,并且拓宽了台湾民众和企业的投资领域,为台湾金融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提升了台湾作为第二个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可能性。就大陆地区而言,「备忘录」签署能够使长期滞留在岛内的人民币得以回流大陆的金融体系,从而加速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
从两岸互惠的角度看,清算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减少了两岸民众和企业汇兑货币的成本,方便了两岸投资、贸易和人员往来,同时也为企业在对方境内融资提供便利,促进两岸产业的进一步合作;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两岸旅游业的发展迈向相互合作的快车道,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两岸在文化和思想等领域的交流,加深彼此的理解。
然而,目前只是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建立的初始阶段,仍然需要双方秉承合作、互信的态度在后续工作中加以完善。而在这一过程中,两岸合作面临的障碍主要有两点:一是两岸政治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仍有可能影响两岸货币清算的进程,如果双方就部分问题难以做出让步,两岸的货币清算进程可能难以继续,甚至倒退;二是,两岸货币实现自由兑换后将会产生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因为两岸货币结算所牵扯的不仅仅是两岸双方,还牵涉到国际市场,需要考虑诸如在多大程度上人民币能够取代美元作为结算货币,在两岸实现自由货币兑换后如何解决可能的货币结算量不对等以及两岸的汇率协调问题等技术难题。
最后,我们必须看到的是,两岸需要也必须实行货币的自由兑换和清算,台湾应该借助此次机遇打造第二个人民币离岸中心,促进本地金融产业的发展,而大陆地区也应借助台湾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如果两岸能够秉持善意,求同存异,抱着务实和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处理问题,两岸经贸关系就能顺利实现阶段性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