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两岸联手探索AI合作空间

旺报社评

从ChatGPT到Sora,AI(人工智慧)飞跃式的发展,预示AI应用时代的来临。辉达执行长黄仁勋在美国举行的GTC大会堪称「AI应用前景大观」,除展示能够带来人工智慧计算领域飞跃的新一代晶片,也展示了其与各大公司在AI应用领域的合作,其中包括比亚迪、联想集团等多家大陆企业,此外还举办了中文线上讨论会。辉达对大陆市场开放的姿态,显示对大陆AI应用市场潜力的认可。

AI应用市场深具潜力

依据大陆研究机构数据,2023年大陆人工智慧企业超过4300家,核心产业规模达人民币5784亿元,预测到2035年将提升至人民币1.73万亿元,全球占比可达到30.6%。大陆重视AI在智慧生产、医疗健康、金融科技、新消费等领域的应用,现已卓有成效。前不久的2024年世界行动通信大会,华为拆分出的独立品牌荣耀发布的AI「眼动控车」、可「一芯八用」的AI笔电,小米发布的「人车家全生态」智慧平台等产品备受关注。

大陆拥有最大的AI应用场景、最多的用户和活跃的数据生产主体,这是大陆在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与美国尚有差距情况下,仍能发展出不错AI产业的原因。从大陆释出的讯息来看,技术转化应用赋能其他行业,将是AI的发展重点。2月19日大陆召开「央企人工智慧专题推进会」,提出军工、石油、船舶制造等央企将向社会开放AI应用场景,这意味「国家队」带头提升AI技术在传统工业、制造业领域的渗透率。

大陆近来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希望包括AI在内的新兴技术作为要素、催化剂去创造和释放生产力,进而创造实际价值,以提升整体生产效率。2024年大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慧+」,便是希望AI能够帮助实体经济,这无疑为大陆AI应用市场提供了想像空间。

AI的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已经历多次突破,从IBM的超级电脑深蓝(Deep Blue)到Google的AlphaGo,每一次技术创新都被认为将对当下生产力带来决定性冲击。但回过头看,这些技术既没有对人类生活产生广泛影响,也没有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营收,最新财报显示,2023年,广告仍是Google的核心业务,占其总收入近80%。

空有技术却没有应用场景和产业转化,并不能带来经济价值,甚至可能随时被「技术后浪」淘汰。大陆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就体现出提升AI应用转化的迫切感。

台青西进AI领域创业

大陆AI产业发展虽快,也面临一些问题。相较美国,大陆仍存在顶尖AI人才缺乏,基础理论、颠覆型技术方面缺乏引领能力等问题。更重要的是,美国对大陆禁运关键技术——晶片,以「卡脖子」来延缓大陆AI产业的发展。大陆AI产业也因发展过快而缺乏统筹性,比如在OpenAI发布ChatGPT后的1年多的时间里,大陆推出了200多个大模型,进入了缺乏效率的「百模大战」。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近日指出,「太多人做同样的事,是社会资源的大浪费」,便是对这一现象的反思。

有鉴于此,大陆发展AI更应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人工智慧+」赋能实体经济,注重协同发展,加速形成产业链。人形机器人竞争上,美国有3家不同领域的龙头企业协同合作,Finger负责机器人本体的研发制造,OpenAI负责机器人智慧大脑的研制,亚马逊提供物流场景,实现了人形机器人从研制到落地应用的产业链。这或许为大陆AI提供更开阔思路,也为两岸AI合作提供更多想像空间。

台湾掌握AI国际供应链中的关键:晶片产能,两岸贸易以电子元件为最大宗,其中晶片最为关键。不少台青看好大陆数位经济发展前景,纷纷西进AI领域创业。海峡两岸暨港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发展论坛、京台科技论坛等也为业界提供交流平台。两岸AI合作目前仍是浅尝辄止,大陆积极推进「人工智慧+」,两岸应尝试更多产业链合作的可能性,为两岸AI合作拓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