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两岸金融积极开放、有效监理

两岸金融监理合作备忘录(MOU)已生效多时,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也已签署完成,但近来金融业频频抱怨金管会台湾业者登陆或陆资来台都只开小门管控过严。业者强烈的炮火已引发各界高度关切。

两岸在2002年加入WTO后,在金融市场上均对外资打开大门,但两岸彼此间因为未签署金融MOU,且我方禁止陆资来台,以致两岸金融几呈闭锁状态,更遑论相互合作。近10年来,大陆金融发展一日千里,规模快速壮大,晋身十大内业者愈来愈多;外资银行在快速发展的大陆金融市场亦大力投入,并已进入收成阶段。相对上,台湾金融市场规模小,且家数众多,竞争过度,资产报酬率是新兴市场最低者,业者苦不堪言。面对规模庞大且快速成长的大陆市场,又因为极度封闭的政策,让业者无法一展身手,只能徒呼负负。

在等待10年后,两岸相继签署金融MOU及ECFA,金融业者期待鸣枪起跑的时刻终于到来,但政府政策开放幅度及业者原有期待落差过大,业者被压抑多年的企图心无法宣泄,对监理机关金管会强烈不满及隆隆炮声自不意外。政府要如何因应两岸金融新情势并疏导业者不满情绪,备受考验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金融业运用的庞大资金主要是来自社会大众,因此,对金融业的高度监督管理是世界各国一致的准则,没有任何例外。近10年台湾历经本土型金融风暴卡债危机及二次金改弊端连串重大金融失序事件国内要求加强金融监理的声音不绝于耳。在金融海啸之后,全球金融监理趋势更从减少管制(de-regulation)走向加强管制(re-regulation)作为,在严苛的总体金融环境下,金管会惟恐两岸金融快速开放导致另一波金融失序,因而采取较保守的开放策略,应可以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多数的支持。

然而,从金融发展观点来看,台湾金融业在竞逐大陆金融市场上已大幅落后其他国家,如果再采取过于保守的策略,不仅可能坐失最后的机会之窗,而且会导致国内金融业体质更趋恶化。所以,在严格且有效落实监理的前提下,主事者应该从积极面着眼,适度扩大开放范围,既可以让业者赴大陆服务广大台商,追求金融与产业双赢,也可以为拓展金融版图、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奠定基础。

另一关键课题是国内金融市场对陆资开放。由于大陆金融业规模远超过台湾,单一业者平均规模是台湾业者10倍以上,而且差距还在快速扩大中,因而让政府担心全面开放陆资,可能让台湾金融命脉逐步受到大陆掌控。在两岸关系尚未全面正常化下,政府基于经济安全考量,对陆资来台加以限制,自属必要。但是,两岸同为WTO会员,台湾不给予大陆业者和外资业者相同待遇,难免让大陆方面感到不平,转而也对台湾业者施加额外限制。

要解开此一连环锁,关键须从总体面着手,建构金融防火墙,确保台湾金融的自主与稳定。至于两岸金融业相互开放,双方应该透过后续协商及政策协调加以解决,这也是追求两岸双赢的最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