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清临床心理师/我不随便摸别人的小孩

▲我们不经意的举动,会让孩子情绪累积。(图/记者李钟泉摄)

文/洪仲清临床心理师)

我不随便摸别人的小孩

看到一位朋友报纸上的投书新闻见此),我赞同他的想法—儿童不是公物,未经父母同意,不能随意碰触。这种现象常出现在无法自我表达的宝宝身上,想抱、想摸,甚至捏到脸红。孩子够大了,能表达了,更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即便只是牵手或拥抱,这种一般性的举动,也要注意界线

不管从儿童人权角度,或者是传染疾病的角度,或者有些孩子的皮肤会过敏,或者因为社会上随机伤害孩童的新闻实在不少,我们都需要正视这个问题。

孩子可爱,就想碰他,是我们文化里常见的现象。不过,我自己不随意碰孩子,即便是很熟悉的孩子,我的理由比较特别,是因为有些孩子不喜欢被碰触,有触觉敏感,碰他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

延伸来说,我也不随便盯着孩子看,有些孩子有视觉敏感,很不喜欢被看(其实不要说是孩子,我们大人被看得久了,一样感觉很奇怪)。我会等到孩子看起来比较自在了,才会把视线多停留在他的身上。所以有时候孩子们来找我,我会盯着电视影片,或者自己打电动

(我也会注意自己讲话音量、速度,所引起的孩子的反应。因为有些孩子,是在听觉方面敏感。)

▲孩子不给碰,我们大人就不要碰,没什么大不了。(图/记者季相儒摄)其实,不碰、不看,尊重孩子的情绪,是有好处的。有时候,孩子有这些状况,自己不会说,我们不经意的举动,会让孩子的情绪累积。等到孩子爆发了,我们大人莫名其妙,反而会觉得孩子无理取闹。这时候管教,往往会搞错焦点,管教效果很差,双方都弄得很有情绪,父母是找了自己麻烦。

孩子哭闹不给抱,就说孩子小气,这我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孩子非得喜欢给别人抱?那大人拒绝被人碰触,可不可以说他小气?

孩子能够真实表达自己,我反而觉得可以鼓励。这个社会由于权力的强弱,让有些人从小无法表达自己,造成内心混乱、搞不清楚自己的例子,别说在我的治疗所里面,光是在我的脸书版面上,就一直有朋友公开地现身说法

如果孩子对陌生人特别警觉,我还会跟父母说,这样比较能保护自己。特别是会怕生的女孩子,我会请父母去肯定她。依据孩子自然的步调,展开社交,会比大人强迫要好得多。

社会环境已经不一样了,孩子不给碰,我们大人就不要碰,没什么大不了。我们大人的自尊心也不需要这么脆弱,因为我们的玻璃心而骂小孩,真的对大家都不好。

不要说社会新闻,光是孩子莫名其妙被不认识的大人打胸口、压在地上、逼到墙角膝盖顶,甚至性侵的真实案例,我就遇过好几件。我们不能再以善意,去预设他人的碰触了。尤其是碰触敏感部位,更是不可以,可是孩子小,他自己不一定会分辨,也不见得懂得说。

我会跟孩子讨论被碰触的经验,如果孩子真的不舒服,我会教导与建议孩子表达,或请父母保护孩子。有时候我们是为了社交,为了不伤其他大人的颜面,所以父母会勉强了自己的孩子,这种文化,我期待能改变。

另外有一种状况,就是随意给孩子糖果饼干,孩子即便同意,这个部分绝对要问过父母。有些色素会让孩子很high,巧克力类的东西也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吃,有些食物会过敏(有些很常见,像奶蛋制品),这个要小心,不是我们想给就能给。

我知道一下子要改变不容易,所以特别写一篇文章,支持这位朋友的说法。期待我们一起尊重孩子,让这个声音多一分力量。

作者洪仲清。目前于心理治疗所担任所长,领有临床心理师合格证书专长在协助自我探索与觉察、情绪管理训练、亲职教养咨商人际与家庭沟通、正向思考引导、儿童游戏治疗、心灵成长等领域。着有:2016年《我想倾听你》、2015年《谢谢你知道我爱你》、《找一条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二版、2014年《跟自己和好》、2013年《让孩子有好人缘,人际力养成法》。本文原刊载自洪仲清临床心理师脸书粉丝专页,已获作者授权转载,不代表本社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声音与意见,来稿请寄至editor88@ettoday.net。--------------------------------------------《我想倾听你》新书上市1.金石堂:http://ppt.cc/Qv9m52.博客来:http://ppt.cc/XpS6Y3.诚品:http://ppt.cc/p3Inz4.预购详细说明:http://ppt.cc/1gqcW免费电子书借阅平台: 台湾云端书库(可借《谢谢你知道我爱你》、《找一条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 http://0rz.tw/HJCSM5/22(日)下午3:00-5:00 【台东公益讲座(免费,需电话报名)报名资讯: http://ppt.cc/EtW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