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清/帮助孩子觉察到自己的责任

▲。(图/CFP)

洪仲清/国立台湾大学心理系、心理所临床组毕业,领有临床心理师合格证书。「洪仲清临床心理师」的脸书粉丝专页,目前人数已突破30万。常有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网友在此留言、讨论,学习面对情绪,学习觉察自己与原生家庭间的课题,学习在沟通中倾听、在忙碌的生活静心,以及如何宽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要让孩子学会责任,就要常帮助孩子看到他行为的后果。因为「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联,有时候不是那么清晰明白。

譬如说,孩子硬要饭前吃零食,所以吃正餐时吃不下、没真的吃饱。结果下午肚子饿了,脾气来了,自我控制不佳,有些行为让人不舒服,最后被处罚。

这件事有好几层因果关系,把「饭前吃零食」跟「被处罚」串在一起,时间可能横跨几小时。孩子如果全靠自己觉察,那认知能力得要够成熟,人生经验也要相当丰富才行。

(我碰过有成人,即使年纪不小,还搞不清楚自己发脾气的时机点,有时跟气温较高,或者自己肚子饿有关。)

父母常常可以想:要用什么方式,才能让孩子一次把一个因果关系搞清楚?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要不要考虑用图示,或者说故事、演戏,帮助孩子理解?

以刚才的例子来说,每一层因果关系基本上都要说好几遍,孩子才有可能记在心里。父母常「高估」孩子的能力,因此又让自己对孩子之后的实际表现感觉挫折,再来对孩子不高兴。

(父母高估孩子的能力,因此给予不适切的期望,孩子展现自然的现实状况之后,父母因此失望,进而责怪孩子。这也是一种因果关系,即使是身为父母也不见得意识得清楚,即使是父母在这方面,也不一定能为自己负责任。)

像是「饭前吃零食,会影响吃正餐的份量」,这得要有孩子可以感觉到的客观指标,像是少吃了半碗,或少了几口,有数字或能衡量,孩子才会有具体的认知。此外,孩子对于自己的了解也相当不足,很多孩子在想要吃零食的时候,都会对自己有绝佳的自信,认为自己吃完零食还是可以把饭吃光光

光是上面这一层因果关系要让孩子搞清楚,就不容易了。何况是进一步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内在的生理状态,跟内在的情绪有什么关系,又是如何再影响到外在的行为表现,以及自己的行为如何引发他人的反应,那是有些难度的。

除了跟孩子用言语说明之外,按时序画图流程贴在家里可以看到的地方,或者阅读相关绘本增加孩子的记忆,都是可以尝试的策略。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与后果都有清楚的认识,知道行为与后果之间的连续性关系,这些基本的背景知识能在孩子的脑中成形,才能进一步谈孩子是不是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去为自己负责任。

而冲动控制,像是抗拒零食的诱惑,这又是另一项很「艰难」的教育过程了。之所以说艰难,是因为连父母自己也不见得能完全抗拒所有诱惑,就算是程度相对轻微的诱惑,像是对美食的渴望(即便知道维持适当体重对健康有益),或者是滑手机惯性(即便知道放下手机能跟家人有更多相处时间,对眼睛与身体姿势也会有正面的效益)。

父母还可以问自己另一个方向的问题:有没有发生了什么事,让孩子没办法体会到他该负的责任?

举例来说,不一致的教养,可能让孩子以为是父母该负责任。譬如,明明知道吃零食会影响孩子的食欲,但由于经不起孩子的吵闹,父母偶尔会因为受不了而妥协。

那么,就责任归属来说,确实父母对于孩子因肚子饿发脾气最后被处罚这件事,也负有连带责任。而且当下一次父母不给孩子吃零食的时候,孩子心里想的,可能不是自己要怎么抗拒诱惑,或者不是吃零食会影响食欲的连锁效应。孩子可能在心里最大的声音便是:为什么上次父母允许他吃零食,但是这一次不可以?

又像是,有父母不忍孩子受苦,习惯帮孩子收拾烂摊子。也可能是,孩子的生活被父母过度介入,让孩子没办法替自己做决定。

反正父母因为各种理由,把本来属于孩子的责任扛在自己肩上。所以就算孩子生理上已经成年,父母却不断弱化孩子的责任感,孩子在心理上的某部分还相当幼稚,常常在遇到生活中比较大的考验时,才发现其实还没「转大人」。

我不知道读者有没有遇过喜欢推卸责任的人?

尤其有不好的结果发生时,不是马上思考如何改进,而是赶快责怪他人。没有勇气承担,极力逃避。

很遗憾的是,我也有碰过这种的家长,多深入互动便能辨识这种人格倾向。而这种家长的主诉之一,常常跟孩子无法为自己负责任有关。

身教,实在是教养的核心。

一个担负起教养责任的父母,会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密切注意孩子是不是有为自己负责。我们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让孩子进行选择,当孩子学会自主,能得到父母的肯定与信赖,引发正向循环

追究源头,要回到父母的自我肯定与自我信赖,而这又根基于父母对自己的认识,以及是不是能给自己合理的期待。我们可以从这个练习开始:一早起床,大概先想想今天确定能完成的三件事,等睡前来检视,如果都做到了,便给自己肯定!

如此,父母自信、尽责,通常孩子也走在学习负责的轨道上了。祝福您!

热门推荐》►养出不负责任的孩子会影响他一生►为什么要让孩子为自己负责任?

►看更多【洪仲清】专栏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