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清/为什么要让孩子为自己负责任?
▲(图/翻摄自pixabay)
●洪仲清/国立台湾大学心理系、心理所临床组毕业,领有临床心理师合格证书。「洪仲清临床心理师」的脸书粉丝专页,目前人数已突破30万。常有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网友在此留言、讨论,学习面对情绪,学习觉察自己与原生家庭间的课题,学习在沟通中倾听、在忙碌的生活中静心,以及如何宽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他都两个孩子了,依然像过着单身生活。什么时候回家也不报备,上一刻还在看电视,接了电话,下一刻就不声不响出门直到凌晨才回来。
说自己是业务,要跟客户、同事「搏感情」,实在不得已,他要太太别管。可是,明明有其他职缺适合他,他也不是很积极。看得出来,他很想要某种自由。
钱是有拿回家,偶尔骂一骂孩子,自己的衣服自己烫。假日的时候,太太有事,可以帮忙「看」一下孩子。顶多开车去娘家、婆家,顺便带孩子出去玩,这些例行的工作他还愿意做。他在家要负的责任,就差不多是这样,其他都是别人的责任,像是他连自己的垃圾都放在客厅桌上让别人收。
父母的类单身生活
如果用传统上对爸爸的要求,其实他也不算多差。缺席的爸爸,甚至缺席的妈妈,因为上一代或上上一代,食指浩繁、营生困难,这也不是罕见的现象。
只是说,他过着他的类单身生活,除了自由这个好处之外,相对的,也附带几个坏处。像是家庭活动少参与,跟太太、孩子们就容易疏离。从另一个方向来说,也是因为他的行踪难掌握,让人不太有安全感,所以太太跟孩子们只好自己规划自己要做的事,他临时要加入就会格格不入。
待在家里不开心
那么,他在家里就很难多开心,反而在外面跟人家喝酒应酬,还比较有成就感。这种互为因果的强化,让他把自己排除在家庭之外。所以他跟家人很难沟通,因为通常跟这个一家之主沟通,对他来说,就是要他做事、负责任。最后,其他家人要自立自强,自我建设不要对他有太多期待,以免失望,这种家庭气氛的形成就很好被理解了。
再用另一种方式说,他只负自己想负的责任,其他一概要别人负责。这是一种不愿意给予足够承诺的状态,那么,关系的亲密就只能到某个有限的深度。
无法维持长久的亲密关系
也可以有另外一种角度来思考,他擅长经营表浅的关系,却无力维持亲密关系,至少持续时间没办法太长。亲密关系要有不少时间活在「我们」里面,愿意重视连结,一起承接关系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常常不容易马上清楚划分某个人的责任范围。
然而,如果他愿意负起适当的责任,就比较容易在关系里充分地感受爱与被爱。负责任可以是一种爱人的实质表现,这样的人也相对容易得到爱。
孩子小的时候,要负的责任相对少。所以我们常常要从大人的样子,回头来看,当孩子没办法为自己负责,以后会有什么结果?
一个没办法为自己负责任的人,可能因为冲动而要面对法律问题,可能因为拖延而影响工作表现,可能会有许多轻率的行为,导致生活适应困难。即使是孩子,没为自己负起足够的责任,看起来就不够自律与成熟,遇到挫折困难常责怪他人,自然影响人际关系。
丢掉责任感你真的能快乐吗?
不为自己负责任,其实也容易丧失自己的生活主导权。自制不足,也难有成就,因为难被交付重责大任。
所以在把责任丢掉的时候,固然因为暂时的轻松感而有表浅的快乐。然而,一个人要相对长久的快乐,是愿意为自己的承诺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能符合自己的期待。换言之,不想负责任的人,要能说活得多快乐,有一定的困难,甚至还可能有情绪困扰!
快乐也不一定是我们的终极追求,因为负责任的过程中,不见得都快乐。可是,还有其他很重要的状态或感觉,像是觉得充实、有意义,还有更深一层的正向自我认同,这些皆能丰富我们的生命。
责任感划清
未来在ETtoday云论的专栏,会针对「如何让孩子为自己负责任」,进行一系列的讨论。虽然题目是谈孩子,但很明显地,大人的身教也要建立,也就是大人如果自己都不太负责任,又要怎么教孩子负起适当的责任呢?
责任的划定,牵涉到界线,或者课题分离的议题。我们大人如果都不清楚,在应对孩子的时候,就会依自己那时的心情,一下这样、一下那样,不只孩子跟我们相处有困难,也很难有个一致性的学习。
像是家里有个大部分家事都丢给妈妈的爸爸,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做家事都是妈妈的责任。不去做,就没有机会练习,生活小事常依赖他人,影响自信,责任感也不容易建立。等到自己有机会建立了新家庭,新婚甜蜜期一过,或者责任越来越重,妈宝的样子就会现形,关系开始面临挑战。
学习负责任,不去逃避压力,是长大成人的重要磨练。不是只有孩子要磨练,有些大人也还没长大,也可以透过文字重新检视自己。
一个人要爱自己,透过负责任来认识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接纳与肯定自我,是可行的一条道路。不为自己负责任的人,活着都不一定多开怀,就更谈不上爱自己了!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