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清/为什么妈妈这么悲情?

▲在家庭里面,因为妈妈要料理很多大小事,常常要主动面对问题,并且试着求解。(示意图/翻摄自pixabay)

洪仲清/国立台湾大学心理系、心理所临床毕业,领有临床心理师合格证书。「洪仲清临床心理师」的脸书粉丝专页,目前人数突破30万。常有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网友在此留言、讨论,学习面对情绪,学习觉察自己与原生家庭间的课题,学习在沟通中倾听、在忙碌的生活中静心,以及如何宽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辗转听到一位男性朋友的说法,看到我把当妈妈可能遇上的困难,写得如此详尽,有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妈妈这么悲情

哈哈哈,真的是视角不同,诠释的方式、看到的景象就不一样,后续应对的姿态也就各异。如果要说在传统价值里,女性的自我被打压,所以很悲情,这种逻辑我能明白。可是,我并不完全这样看!

在家庭里面,因为妈妈要料理很多大小事,常常要主动面对问题,并且试着求解。尤其是情感互动、沟通交流的部分,这涉及情绪的敏感度

很多时候爸爸都觉得没有问题,觉得妈妈小题大作,因为妈妈是主要面对与执行的人啊,立场上当然不一样。像是养儿育女,很多事爸爸根本就不管好不好,一方面可能是真的忙,又或者没有能力处理,二方面或许是不想处理,所以就很自然地觉得没问题,让妈妈在那边着急。

(大部分家庭是这样,也有少部分家庭主要是爸爸在处理大小事,妈妈自顾自过得很逍遥,这时候角色就会翻转。)

所以不知道多少次,许多妈妈朋友用「逃避」这两个字,来形容爸爸对家庭事务态度。自己不想处理、没能力处理,然后还会说是妈妈自己有问题。

说实话,不是每件事都要处理,妈妈管太细,或者说妈妈过度焦虑也是有可能的,这些状况我也观察过。管太多,剥夺了孩子自主性,没给孩子空间成长,这也是会见到的现象

只是说,有时候对家庭事务的关心,落差真的很明显。实际跟爸爸、妈妈互动,就会很想问爸爸:到底是不是你的孩子?

很多时候,只要跟爸爸互动,稍微问得细一点,爸爸就什么都不知道,非得要问妈妈才行。还碰过爸爸搞不清楚孩子读几年级的,后来才知道,这不是奇怪的事喔。

还有,不少爸爸觉得自己很好沟通,真的是自我感觉良好。常常爸爸不在的时候,妈妈跟孩子的怨言一大堆,说爸爸很固执,根本都听不进别人说什么。

家暴的状况,虽然也有妈妈,但大部分是爸爸对妈妈、孩子动手的状况,这大家都清楚,新闻也常看到。相对来说,爸爸的情绪管理不佳,常出手过重,我碰到的比例也较高,其中不乏工作能力佳、社会地位高的人。教育程度高,不代表情绪商数就会高。

妈妈的情感表达会比较丰富,也相对容易流泪、示弱,但这不代表软弱,更不一定是悲情,这是一种误解。我所看到的是,眼泪能让人跟自己连结,搞清楚自己要什么。而且身段柔软,建立关系真的比较容易。

谁规定「男儿有泪不轻弹」?

反而是社会长期教导「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才限制了男性的情感表达,这才是刻意不自然的状况。情感表达也是要练习的,少表达,当事人还会以为自己真的没有情绪。进一步来说,觉察就会受限。

很多妈妈愿意面对问题,有同理心,情绪上来的速度也比较快。可是,眼泪流一流,知道自己要什么,还是一样继续往前冲。就我来看,这反而是一种难得的坚定。

不看不听的人,当然会以为没有问题,自然情绪上有一种假象的平稳。

我不觉得妈妈悲情,相反地说,就是遇上了麻烦,还有为了在种种环境限制下求存,所以生命力旺盛,所以逼得自己不得不成长。我们说「为母则强」,也常是不得已的状况,但个人只要成长了,就难以被剥夺。

也就是,泪常不会白流,有时候更有机会能走出海阔天空。男性的心灵成长常在中年以后,但速度比较慢,到老了还像大男孩的,大有人在。

不少男性的情绪不稳定,平常只是压抑而已,所以表现于外,就会呈现两极。尤其家暴的男性,在家里坏成什么样,但在外面就可能很乖。等于说,把自己在外面累积的情绪,都回家妻儿身上招呼,但常常都会有一套自圆其说的说法,还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喔。

我还是要强调,这只是我个人经验,当然在统计上目前也大致呼应我的观察,虽然并不一定每个家庭都这样。也有爸爸很温柔,但妈妈是霸王角色扮演

妈妈长期被文化套在一种隐形受害者形象里,当妈妈的人,不能不知不觉地认同了这种角色设定。被绑住的妈妈不少,但我们自己千万要觉醒,当受害者可以获得一些同情,不过那是交出生命主导权的结果。

短期演一演,可以练演技。长期演下去,连鬼神都退散,关系也疏离!

热门推荐》►养出不负责任的孩子会影响他一生►为什么要让孩子为自己负责任?

►看更多【洪仲清】专栏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洪仲清临床心理师」粉丝专页。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