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清/一个人最需要负责的对象是「自己」

▲我们帮助孩子时候,要常常跟孩子确认,孩子要的到底是什么?(图/CFP)

洪仲清/国立台湾大学心理系、心理所临床毕业,领有临床心理师合格证书。「洪仲清临床心理师」的脸书粉丝专页,目前人数已突破30万。常有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网友在此留言、讨论,学习面对情绪,学习觉察自己与原生家庭间的课题,学习在沟通中倾听、在忙碌的生活静心,以及如何宽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有一种观念比较细,连大人就算知道,也不一定做得到,叫做「态度」。

我们常说,重点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能单就结果来否定整个过程的努力,这让人丧气

有的朋友提到过,他们的父母就是结果论者,一直要孩子拿出结果,却不追究过程。譬如说,嫌孩子拿回家的钱不够多,或者成就不够高,让父母没面子,却不一定反躬自省,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父母也没真的多栽培什么。

常要求孩子要完成父母未竟的梦想,只会批评否定,又吝于协助探索孩子自己的兴趣,怕孩子有不同于父母预期的追求。像是某位朋友为了要达成父母的期待,用数年的青春岁月报考公职,已经成年的孩子很挣扎,也很迷茫,明明自己的梦想不在此,真的考上了,又会有多少心力投入于工作呢?

这样的教养,常给孩子的是挫败,而非自信,更让孩子难对自己负责!

坊间探讨「态度」的时候,常会提到一种经典的态度,叫做「不放弃」。「不放弃」常跟很多美德摆在一起,像是毅力恒心。然而,走错了方向,再怎么努力,也很可能越走越远。

所以我们帮助孩子的时候,要常常跟孩子确认,孩子要的到底是什么?孩子要的,跟社会要的,还有父母要的,有什么不同?

一个人最需要负责的对象,就是自己。而自己的内在能量,常要靠自己发掘。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去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态度会最积极,也最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因此,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不断回到自己的内心,重新确认自己跟目标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并非发自内心,而是为了满足他人期望,这一点要常去厘清

磨练态度的最佳时机,常是在逆境

一个人在顺境的时候,很容易因为环境的正向回馈,而迷失在成功的光芒里。因为别人的赞美,很可能会盖过我们内在微弱的声音。然后,我们就会为了不断得到他人眼中的成功,而忘却了初衷本心,直到跌了一大跤之后,我们才会清醒。

(不过,有些人是很幸运的,终其一生以过去他人难跨越的成功为基础,所以能不断前进,没什么像样的跌倒。虽然偶尔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感到隐隐然的空虚。)

部分的人,在逆境的时候,会自动化地不断自我怀疑。在这个时候,正好是反复演练接纳与肯定自己的绝佳机会。这时候大人的支持就很重要,孩子如果把这种态度学起来,那真是受用一生的礼物

在逆境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会很自然地放在负面的地方,大人这时候要记得,拿出孩子的成功经验,增加孩子的信心大脑的倾向,会设定高远的目标,来挫折自己,这时父母可以先帮助孩子把目标设定为短期、中期、长期目标,以短期目标为着眼点

孩子内在有动力,又有合适的方法,能越来越接近自己的内心,有充分的自知之明,这时设定的目标才有意义。所以,目标是可以不断修正的,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不断地变化,不是订了一个目标之后,几十年的精力从此要被限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

有了适当的态度,确立了目标,那就能培养更细腻的部分,像是良好的习惯。很多伟人自律、自我管理,其实是在逆境或低潮的时候,慢慢成形

以我熟悉的写作领域为例,村上春树持续30多年的习惯,就是写作、运动、读书、听音乐,然后早睡早起。不管心情好、心情不好,或者有灵感、没灵感,就算早年未成名,还有多年来呼声很高,却一直没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他依然如此。

自律、自我管理,持之以恒,本身就能使人平静。规律、专注在当下,这时顺逆已经不是重点,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日子方式,其实差不了多少。

过程本身,就成了我们要的结果。过程本身,就是我们每日在过的日子,我们立足于当下,享受此刻,投入现况

所以说,这种态度,即便大人知道,也不一定做得到。亲子之间,常是一起相伴着练习,不断贴近自己,超越大脑的自我挫败倾向,建立当下此刻自律的生活,看见自己的努力,不好高骛远,知道顺逆只是一时,我们把握操之在己的部分即可。

所谓负责任的态度,不过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培养而已!

热门推荐》►养出不负责任的孩子会影响他一生►原谅你,给你下次伤害她的机会?►看更多【洪仲清】专栏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