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清/每个人的需要都重要

▲每个人的需要都重要,不是只要谁大声、谁发脾气,谁的需要就得优先满足。(示意图/翻摄自123rf)

洪仲清/国立台湾大学心理系、心理所临床毕业,领有临床心理师合格证书。「洪仲清临床心理师」的脸书粉丝专页,目前人数突破30万。常有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网友在此留言、讨论,学习面对情绪,学习觉察自己与原生家庭间的课题,学习在沟通中倾听、在忙碌的生活静心,以及如何宽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她是从自己跟妈妈相处的痛苦中,领悟到自己跟孩子的互动需要调整

她妈妈以往就是,只要一发脾气,就像小孩子一样任性大家都要让着她,她的需要最重要,没给她足够的安抚,大家都有苦日子过。

问她妈要什么,她说什么都不要。真的不理她,她又会呱呱叫。

她怀疑,爸爸就是因为这样,长年身体不好,因为跟她妈相处压力太大。所以简单来说,她妈妈不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她只要有情绪,就是东怪西怪,她妈妈的不满就变成所有家人的责任,只是她爸爸首当其冲。

她看她爸可怜,也认为自己长大了,就想一肩扛起妈妈的情绪。只可惜,她妈妈总是对她挑剔,即使有一时高兴也难持久,但负能量却常满到溢出来。

她是有一次跟孩子讲话时候,一直逼问孩子;「知不知道妈妈为什么对你发脾气?」

孩子都被她逼哭了,她才在懊悔中反省:为什么她会跟她妈一样?自己有不高兴的事,自己不明讲,为什么都要别人猜?别人猜不到,就要给别人脸色看?为什么自己不高兴,就是别人要承担?

她开始进行一种练习,就是以她的情绪,不管是正面或负面情绪为标的,往前倒推:她做了什么决定?对方又怎么回应?所以最后有什么结果

因为她以前下过棋,要自我锻炼,就是要把重要棋局的下棋过程一子一子往回推,看看自己的每一步决策对不对?是不是有些判断所依据的标准要改变?

回到关系来说,就是不只是自己的情绪,要自己负责。还包括自己遇事如何回应的价值观,价值观又影响了哪些情绪与行为,这些都一点一点回溯,在纸上写成流程图,把整个过程搞清楚。

这种作法,在几个月之后明显有了效果。她发现她更能在情绪来的时候踩刹车,以前管不住自己嘴巴状况,改善了不少。他也带着孩子这样做,孩子没耐性,所以只能往前推一、两步,不过即使是这样,孩子也更能为自己负责,知道自己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联

然后回到跟妈妈的相处,她发现就是因为她想要得到她妈妈的肯定,但又得不到,所以才会失落。然后失落之后,对妈妈的情绪也不太好,如此互为因果地彼此影响着。

为什么妈妈一定要给她肯定呢?为什么妈妈不能做一个负能量强烈的人?为什么不能把妈妈的情绪,还给她自己负责?

从改变价值观,到调整互动方式,当然不是一时半刻就能修正。而是做一步,检讨一次,下次再修正。就像下棋,步步为营。

「我猜妳在生气,虽然妳说妳没有,问妳妳也不说为什么,这种情况会让我心情不好。以后妳不说,我觉得我受到影响,我就会自己走开。妳可以怪我,但我也可以不接受…」

这些话不是一次就能讲出口,而是先写下来,碰到状况,一次说一点,慢慢把整个态度表达出来。她妈妈刚开始听到这些,当然是发了更大的脾气,各种指责难听话都来…

虽然她很难受,可是她也安慰自己,如果她妈妈没有这样回应,那就不是她认识的妈妈了。她的妈妈一贯如此,很正常,但她要学习不接受,学习坚定地离开现场,学着跟自己的罪恶感相处。

她如果不放手,她妈妈就学不会为自己负责。她如果又投降,那她也没为自己负责,因为她以前会一边安抚妈妈,一边在心里又责怪妈妈,然后等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的情绪会爆炸。

她不想再做双面人,她不想为了所谓的孝顺,对妈妈虚伪。其实她在做什么,孩子即使懵懵懂懂,不过一点一滴也都在孩子的小脑袋记录下来。她也是为了给孩子身教,让孩子知道每个人的需要都重要,不是只要谁大声、谁发脾气,谁的需要就得优先满足。

长辈如果带头破坏家庭和谐,那我们对长辈的尊敬,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尊敬很脆弱,一点都不是发自真心,不是吗?

她不否定妈妈过去的付出,可是这不等于妈妈现在就可以予取予求,这要切开来。一个家庭也不是只有妈妈的付出,她爸爸、她哥哥、她自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贡献

她终究是感恩妈妈的,不管是过去妈妈的付出,还是妈妈现在的样子,成为她的镜子,让她能自我反省。她看到她妈妈也在自我调整,虽然步调缓慢,但她可以等待。

意志坚定,但态度温柔,她很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对上对下对自己,她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点,享受着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热门推荐》

►养出不负责任的孩子会影响他一生

►看更多【洪仲清】专栏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