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别让RCEP断了两岸产业链(王冠玺)

去年11月15日,受到疫情影响,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视讯方式,签署RCEP。图为2019年在泰国曼谷的第三次会议。 (中新社

2021年4月15日,中国向东盟秘书长正式交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核准书,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完成RCEP核准程序。RCEP生效将对台湾形成一定程度贸易障碍,受影响的几项传统产业的产值虽然不高,但这些产业若是因此外移或被淘汰,对台湾(尤其是中南部)的就业率社会稳定将产生影响;这些产业若是成功转型升级,将产品销售至RCEP以外区域,亦将使两岸产业链某程度脱钩,对两岸关系融合度将带来负面影响。

台湾的高科技产业相当程度受制于美国,中国若为了对抗美国的贸易制裁而有去台化倾向。在大陆境内的指标性台商台企将被迫启动「去大陆化」安排,寻求建构新的产业链以分散市场风险。中国大陆是否能够因此成功对抗美国或未可知,但是台商台企撤离大陆,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将随之大幅下降,两岸关系的融合度亦将随之减弱。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仍非制造强国。十四五开局前,全国排查行业卡脖子技术,以制造业最为集中。例如:制造芯片的操作系统、新材料系统、精密设备系统等,均受制于人。《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航空发动机、传感器、离子隔膜、高压柱塞泵环氧树脂…等,需要追赶的十大领域技术,多半也受制于人。卡脖子技术均涉及基础研究,十年有成,已经很了不起;并非所有卡脖子的行业都当如芯片一样,投资大量资源研发。以举国力量同时投资研发多种行业关键技术,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为一旦产业受到新科技影响而发生重大改变,此前投资将全数作废。美苏军备竞赛结果乃前车之鉴,中国不可不防。此外,美国正组织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经贸发展形成合围之势,当前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外循环)不够顺畅,中国还要防止自外于国外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所形成的新差距。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讲了6条加快科技创新的意见,其中一条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中国需要的是「加强」而不是「减弱」,「加入」而不是「脱离」全球分工协作系统。中国可以尝试自制芯片,但必须确保始终处于发达国家(地区)的芯片产业链之内,以避免与全球创新链的新产品所形成的新产业链脱勾。

当前台湾的高科技产业与大陆已经形成了连通全球的产业链,仅从大陆自身的经济发展需要来看,更多的是要保护好两岸既有的产业链。若是从掌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来看,大陆方面应当做的是积极创造得以影响台湾产业链与就业市场的局面,而不是反向创造条件让台商台企降低对大陆市场的依存度,甚至是被迫选择放弃大陆市场。

中美两国的博奕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台湾是中国的基本底线,也是美国对付中国的王牌。台湾社会的兜底逻辑,肯定是加入哪一方阵营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就会倾向哪一方。笔者必须强调的是,因为中国与美国对台湾的设想有本质上的不同,中国大陆作为启动统一的一方,必须对台湾人民提出并且落实远超越美国能够为台湾人民提出的条件,才能够在两岸关系中获得最终最彻底的胜利。

当前对中国大陆来说,最便捷有利也是成本最低的两岸策略,就是通过强化两岸的经贸关系,紧密团结台商台企,一方面让台商台企为中国大陆的建设持续做贡献。一方面也通过中央层级的法律,让来到大陆生活的台湾人民,能够在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享有完全公平的待遇。

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6次会议时强调,中国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2018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会议中提出,要借鉴国际经验,抓紧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逐步在全国推行。国家发改委法规司据此召开会议研究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12个城市开展首批试评价。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披露的数据,2019年,台资企业占比中国大陆出口贸易额4成以上,中国营商环境的改善当然包括两岸营商环境提升在内。商业环境每分每秒都在变化,商人将本求利在商言商。对大陆来说,最要紧的是必须创造更强大、更稳固、更友善、更进步的经济发展条件,而这一切都指向了两岸营商环境的提升与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表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有鉴于此,笔者呼吁高层授权合适的研究机构,推动两岸专家学者与台商商台企共同合作,根据国家总体发展布局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省分与城市作为评鉴对象,定期发布年度《台商台企大陆各省市营商环境蓝皮书》,为巩固、繁荣以及融合两岸的产业链,进一步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为法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