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闹欢乐的集体释放 化黑色郁念为缤纷热力

ETtoday总编辑蔡庆辉

对于活动事件的报导与传播媒体应该以更正向的态度去吐呐讯息

城市创办人郭诗宏

活动是生活的反映,热闹尤其是寂寞至深的包装,在引领群众朝拜欢乐的背后,活动平台其实承载着更深刻的沟通:根据网友兴趣图谱,主动推荐适切的活动选项

回顾2013年的活动市场无疑是喧腾而热闹的 从奉派对为必要元素的路跑 到不惜跨县越市也要一睹风采的黄色小鸭 台湾民众在今年参与活动的选择 呈现了一种倾向「数大」的集体认可 比对于前年城市通预测2013年活动发展将是百花齐放 网众们的【年度关注】似乎还是回绝了我们的估量

为了解读出人意料的群众疯狂 城市通首度延请ETtoday东森新闻云总编辑蔡庆辉 加入活动市场观察和评鉴 在与城市通创办人郭诗宏的对谈中 贴近、论述群众心态,同理观看活动热潮 也对2014可能的精彩,投注更多正向的期待

Q1:如何看待2013活动市场?

郭:整体来看2013的活动市场发展,我自己的感觉是它并没有往更好的方向走。当2012的集体空虚分别以「呐喊式的狂欢(大众)」及「个性鲜明的绽放(小众)」来表现的时候,我们原先看好2013应是大活动仍获青睐、而诉求出众的独立精神及创意也同步得以蓬发的一年,然而从城市通站上数字来看却没有呈现这样的结果;运动类活动前20名里,主题式路跑就占了15名,而第四季才开展的黄色小鸭则是在短时间内就冲到了休闲类活动排行的第一名。而真正拿活动本质去比对参与者的兴趣,却又会发现群众蜂拥支持的选项和他们自己的喜好很可能是完全不相干的!他真的喜欢慢跑吗?或许他真正的爱好是篮球;他最喜欢的卡通形体是小鸭吗?它是他的儿时记忆吗?或许日韩系的动漫才是他生活中随时在关切的……一定程度而言,我看见民众对于「活动」的投入,不是基于自己真实的爱好去选择一个兴趣的出口,而是跟随大众的喜好而选择「加入」一个群众运动。 我认为,2012年的空虚还在延续,而人们仍旧迫切寻求一种集体式的认同,这对于「活动」的原始定义多元性发展不一定是好事。或许这也和2013年无论从国家政策或经济前景来看,都不算真正乐观有关。

蔡:我倒不会这样看待。大部分人的特性都是如此,没体验过的、大家都在疯都在玩的,多半都会想一窥究竟,但我同意或许来自于大环境不明朗的影响,更加深了这样的「期待」;期待透过群聚的欢乐找到认同,期待找到情绪纾发的管道,而相较于生活中的兴趣和喜好,人们更倾向于寻找一个容易的、简单的出口,不管从媒体创造的热度来看,还是从各式主题路跑的表象呈现来比较,那些彩色的(color run)、疯狂的(Zombie Run)、绚丽的(The Light Run)形象,无疑是下了工作岗位之后最想亲近的欢乐气氛,除了体验、除了寻求认同,那些生活中的无奈和不如意的情绪,也在这样欢乐的环境中,被抚慰了。我认为,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存在所谓环境的合理性,人们向焦点活动靠拢,一定程度也确实反应了需求,换句话说,他们需要有别以往的感动。

Q2:人们跑了大半年,为什么?

郭:我同意,所以我才说这一年延续了2012的空虚,简单来说,还是举路跑为例,光是路跑主题就万千精彩,从Color run到Color me red,萤光夜跑到夜光夜跑(The Light Run)、僵尸路跑到尸奔,啤酒路跑到甜蜜路跑…感觉起来好像创意变多了,但实际上活动的本质却是空泛的,相较于某个时期我们推崇乐活、慢活、倡议生活质感的那些活动,变换主题的路跑只是”题目”不一样,然而在聚合、移动、闯关、After Party之后,我们真正获得的是什么?那些应该被沟通、被记忆、被传递的讯息是什么?

蔡:我觉得就是欢乐吧!就如同我刚才所说,集体参与,集体认同,然后创造共同记忆。拿富邦马拉松来说,日后你回想自己曾和7万人在同一个早晨一起开跑,那种追求同一个目标的感动,是很难复制的。

郭:当然,我自己在这里看到的是更多的可能性,但若以新闻普查的角度来说,您怎么看待人们习惯以「轻松的」而非「深度的」方式去选择活动这个趋势?

蔡:呼应你说的「可能性」,近期路跑的主题确实是一种新的综合性企划,就像你说甜蜜路跑,跑步结合甜食是否恰当还有待讨论(跑步是减重,而甜食又是高热量),但所谓「发展」本来就是一种「变化」,活动也一样,模式、型态就是不断往前进。回头来说深度,并非路跑爆红,就代表民众不关心其它生活层面议题,举例来说,一般人多半认为最受关注的新闻一定脱离不了娱乐或猩膻,事实上根据2013年统计,ETtoday站上 最受欢迎的一篇文章其实是在讨论狂犬病事件,它一共获得21万个赞,你说这21万人肤浅吗?显然不是,但追踪深度议题的人就一定不会追随群众吗?恐怕这也无法划上等号。我还是回到开头时说的,集众式欢乐提供了一个情绪出口,而我乐见其成。Q3:小鸭的黄色旋“疯”,什么价值

郭:我还是想谈谈这集体式欢乐背后格外凸显的某种「仪式性」的重量,我们可以问:为什么我们那么需要投入一个又一个群体的认同?除了前面提出政策、经济层面的假设性影响外,为什么一个放大版的小鸭会吸引这么多人前往观看?为什么一个热气球节成功创造了声量,瞬间全台就爆增了各式各样热气球的节庆?当社会大众趋近的价值主导了活动的发展,我们或许更难找回个别兴趣的影响力,特别是媒体聚焦的大题目、群众簇拥的共同感动,若又被赋予某种城市行销定位,很难不在其中碰触到商业化的操作,以基隆黄色小鸭最后的演变为例,功利的气味就出来了。

蔡:我当然不认同后来的发展,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发声,「尊重著作权」是绝对的价值,这完全不需要争论。但对于商业包装,我也始终不反对它的价值,不管是单纯的活动事件也好,城市行销也好,它就是一种品牌行销的手段,你要透过活动传达理念、被人看见,某种程度上就是会经由商业操作去达成诉求,黄色小鸭让民众像朝圣一样看待、追逐,单就聚众的角度来看,它就是成功的活动。至于众人的喜好是不是就定义了活动的价值和趋势,我想这必然就是一个震荡的过程,任何事都有其正面的精神和负面发展的可能,但我还是看好最后呈现的那种普世的倾向,比如说太阳剧团、哆啦A梦,以及疯狂的路跑。当然,若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又造成对环境的伤害,就真的不值得鼓励了。

Q4:媒体造了活动?活动做了媒体?

郭:普世价值也好,成功的品牌行销也好,这刚好也丢出了一个题目: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为何?一个活动本身具备魅力是一回事,透过媒体揭露和传播而造就声势又是另一回事,而当「声势」极可能和「群众喜好决定核心活动面貌」这件事划上等号的时候,身为媒体平台,我们值不值得为所谓「事件风向球」这个定位投注一些主观的价值?回应我先前说的,许多好的活动、某种独立精神的展现,那些在2012年曾经被关注的独特展览、摄影、表演艺术甚至前卫艺术,透过媒体主动推荐,有没有可能左右活动市场的发展,我的意思是,让所谓的多元发展真正在活动的选项上发酵出来?而不是集体式的疯狂领着我们走,而且还加深的渲染的力道。我这里说的是立场,我们该不该有立场?从新闻平台的角度,你怎么看?

蔡:我还是要强调,2013这种集体式的疯狂和欢乐,我是正面看待的。这里还要带出一个观点:当媒体的传播、散播真的足以左右风气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用正向的态度去吐呐讯息。我个人就相当不认同把微小的负面去放大解读,甚至刻意造成冲突,本来就不可能有一件事是完美的,一个活动要牵扯的层面太广,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媒体投放讯息的角度应该更全面才是,现在这个社会太缺乏正能量了。欢乐是一种出路,感动是一种回馈,我想我更乐于这样看。当然,任何投机的行为或不诚实的作为,仍然应该接受公评。回应你说主动拔擢小众精彩的主观价值,我倒认为现在是个人媒体的时代,Facebook、微博都是可以透过适度包装来表现自己的商业机制,活动主懂不懂得利用,当然还是得自我要求。但反过来看,同时间大小活动这么多,本来就不可能每一个活动都被看见,活动主更应该思考的是,针对任何一个主题或活动有没有进行长远沟通的企图和安排。

郭:我同意,这也是为什么城市通在未来会更着重于研究网友的兴趣图谱,以分众行销概念来达到更精准且深层的沟通,什么样的活动该传达给谁,在这里都找得到答案。

Q5:艺文发展的地域限制 vs.小众文化的商业可能

郭:另外一个值得观看的现象,还包括艺文发展的地区性差异,以展览而言,首展发声是在南部还是北部,其成效就存在着落差,更别提多数古典绘画展后期基于成本考量多半不选择南下移展。比对前年多数主题展在北、中、南都有机会露脸,2013年恐怕也只有哆啦A梦才有这样的声量。反观音乐市场,不败的五月天无论台北、高雄都能创造票房,从「诺亚方舟」到「Just Rock It 2014无限放大版」,演唱会的命题似乎就已经在呼应群众内心的渴求。再看列名在前的陈绮真、苏打绿,票选结果更胜林俊杰罗志祥,很明显地,借由导向「社会关怀」或「理想」所创造出的清新形象,在这一年被全然的接受了。但这有没有可能也是一种包装,好让自己能具备某种在社会上发声的绝对位置,也更容易去创造群众买单的个人价值?

蔡:我会说:「当然要包装!」,活动本身对外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被看见、进而被接纳,这又回归到我所谓「商业化」的价值,音乐也好,艺文也好,都是品牌行销,至于最终内容的品质如何,一样都是接受公评,个人媒体就是新媒体,任何声音都应该被尊重,认同是一种,相对的,批判也是。说到地区性发展的差异,音乐确实比较不存在这样的现象,但以展览或其它主题活动来说,承载活动的场域、场馆在外县市多半落在市郊,参与的便利性就不及北部,为了趋动人数,票价上不来,成本相对垫高,自然不容易接续。我倒是认为外县市应该回过头来发扬本土价值,选择在地人口容易亲近的题目,而不是只原样仿制或借题某个受欢迎的节、庆。

郭:再回到小众发声的议题,当华山松烟俨然就是往商业化(复合式文创)的方向在发展的时候,你会给这些「独立的精彩」什么样的建议呢?

蔡:我还是强调持续而长远的沟通,而且就是对同好、对目标群众,毕竟当你以高度理想化的自持在推动某一类艺术文化的时候,本来就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同,就算所有的媒体都为你发声,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沟通,族群若偏好商业机制,一样不会给你掌声。但我认为既然是为发展文创而生,一定程度上,华山是应该透过评选机制,释出资源给值得栽培的新人或团队。

Q6:如何期待2014活动发展?

郭:迈入2014年,我认为今年的活动市场将延续2013年的成功模式,只不过素材会变得更多元以全面角逐吸睛度,目的当然就如同你所言,为了让更多人看见,进而吸引更多人参与。或许那些在2013年暂时被淹没的独立创意会更有机会脱颖而出。你认为呢?

蔡:我不敢预测,但可以想像这个市场是澎湃的,或许还更多元,就像ETtoday站上同时存在「台湾赞起来」和「宅男女神」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容一样,而今年我们还打算票选两岸男神,这马上就呼应你所谓的「成功模式,不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