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为两岸和平 蔡总统应登太平岛

中国时报社论

「南沙太平岛港侧浚深及码头整修工程」1月峻工,蔡英文总统是否登岛主持启用典礼备受瞩目。此不仅可慰勉辛苦驻守南海海疆的海巡官兵,在南海争端中更具宣誓主权的效果。

从陈前总统时期整建太平岛机场跑道开始,我国着手强化该岛的海、空交通设施,马前总统任内完成码头兴建,蔡总统接手进一步完善码头避台风及港侧航道浚深等后续工程,以利4000吨巡防舰泊靠及100吨级海巡舰常驻,方便驻岛人员往返交通及物资运补,不必再与恶劣海象拚搏,改善岛上官兵生活。

宣示中华民国南海主权

陈水扁及马英九皆在任期最后的2008年及2016年亲赴太平岛主持启用仪式。蔡英文应循往例,在卸任前登岛,在「南沙倡议」及「南海和平倡议」的基础上,重申中华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声索,不在南海争端中缺席。

蔡英文上台之初,面对「南海仲裁案」,提出「四原则、五作法」的南海政策表示,我国政府对南海诸岛及其相关海域,依据《国际法》及《海洋法》主张应有的权利,我方不会逾越,也不会放弃在任何国际法之下的权利。外交部亦对「南海仲裁案」声明「完全无法接受,其结果对我国没有任何法律拘束力」。

然而,蔡政府忌惮美国的态度,空有声明,未见具体捍卫主权作为,「四原则、五作法」沦为纸上谈兵,在南海争端中渐趋边缘化。「南海仲裁案」将非诉讼标的之太平岛认定为不得依《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主张专属经济区之无法「维持稳定人类社群」居住或其本身经济生活的「岩礁」。此完全昧于事实的认定,令国人承受到蔡政府在「对美一边倒」之下,遭美国于南海争端中打脸的国际政治现实。

当年,部分民进党立委炮口对内,将太平岛遭降格为「礁」归咎于马前总统的「和中」政策,使台北在仲裁案中被视为与北京一体,谓之为马前总统执政的「后遗症」。但若回顾2013年4月《台日渔业协议》的签订,即可反驳渠等的推托之词。马政府时期在「和陆」政策下,两岸沟通管道畅通,双方关系和缓,钓鱼台列屿争端升高后,美日为防两岸联手保钓,促使安倍内阁积极与台湾达成钓鱼台周边海域渔业作业秩序之妥协方案,确保我国渔民在东海偌大的经济利益。

「南海仲裁案」的「终局裁决」却是在蔡总统不承认九二共识,使两岸对话中断,双方关系倒退下,背后推动仲裁案的美国及日本无「两岸联手」之虞,遂在裁判中釜底抽薪,全面否定南沙群岛的岛屿地位,为菲律宾独占巴拉望岛向西延伸之辽阔经济海域背书,莫视我国的海洋权益。

为赖上台破冰创造条件

马英九不畏美国施压,卸任前登太平岛,时任大陆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有责任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登太平岛寓含「一中」,蔡英文顾忌显然在此,而非担心逆抚美国,招致台美关系恶化。蔡英文踏察中华民国管辖国境最南端,可间接对北京释放讯号,缓解北京对民进党政府有意渐进式改变我方主权主张的疑虑,为赖清德上台后破冰两岸关系,创造条件,亦符美日降温台海紧张的外交期待。

民进党不弃《台独党纲》,固守「台湾主权未定论」,对经营福建所属金门、马祖及东沙群岛与南沙群岛所在的南海态度消极,因中华民国对前述国土的治理将使台湾与中国的联结挥之不去,但执政应忠于宪法,服务于国家利益,而非一党之私,且既有陈水扁前例可循,蔡英文何需忌惮独派非议?

太平岛绝非绿营中人所言「虚耗钱粮,争必不可守之地」的鸡肋,而为维护我国利益所在之海权的代价。海域为国家生存所系,为政者若不思海洋权益之维护,造舰购艇亦乏驰骋之海疆,无异虚耗人民之血税。民进党政府与立院党团再三表示总统「不排除」或将「择期」登岛,但择期不如撞期,藉码头整建完工,循例来趟「太平岛毕旅」登国境之南太平岛宣示主权恰逢其时,此只为印太及两岸和平尽心,不会升温南海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