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稳中求进 两岸团队需创造和平

中国时报社论

陈建仁内阁的新人事眼花缭乱,但隶属于总统职权的两岸团队以求稳为先。如果说詹志宏、邱垂正的对调聊胜于无,梁文杰进入陆委会则稍显意外,吴美红虽外放海委会,但留在国安团队。蔡总统看起来仍然紧握两岸事务大权,但如果只抓权而不做事、只求稳而怕出事,两岸关系不仅难有起色,反会更加凶险。

僵化两岸路线 浪费人才

蔡总统当政7年,两岸人事变动不可谓不频繁,但总给人一种左手换右手,或是下跳棋的感觉。以回锅担任海基会董事长的李大维为例,他过去7年间在蔡总统身边转了一圈又一圈,不过是扮演「工具人」角色。再来看新任陆委会副主委詹志宏,这位深度参与辜汪会谈的老臣,本应发挥重要作用,但大环境绝非凭个人之力就可改变,詹志宏勤勤恳恳辅佐蔡总统到现在,也没能打开两岸僵局。

关键还是蔡总统的两岸路线。一句「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的论述,彻底堵死其任内两岸关系转圜的可能性。早在蔡总统2016年提出「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作为「既有政治基础」处理两岸关系以来,从首任陆委会主委张小月表示「两岸关系不是外交关系」,到现任主委邱太三2年前履新时主动谈及九二共识,蔡政府两岸论述尚有模糊空间,但互不隶属论上升为「四个坚持」,就变为难以卸下的包袱。

不可否认,邱太三、李大维鲜少对大陆口出恶言,吴美红曾参与「马习会」全过程,詹志宏更可以称得上两岸制度化协商奠基者,甚至连梁文杰也是民进党内熟稔中国事务的新系中生代,但蔡总统的两岸路线摆在那里,与北京的结构性矛盾难以化解,再出色的人才也是浪费。一方面陆委会、海基会已经变成养老院,另一方面大陆事务又不容总统亲信以外的人染指,两岸政策恐又沦为作文比赛、演讲比赛。

邱太三自诩新的两岸团队「稳中求稳」,而非「稳中求进」,意思非常清晰,那就是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观察当前蔡政府对疫后两岸交流的态度,便可略知一二:首先,蔡政府不再像过去3年那样,刻意刁难、戒备或批判蓝营以及地方县市与对岸官方的交流互动,毕竟去年选举展现的主流民意是,台湾民众对「抗中」心生厌倦,乐见两岸对话。此刻,蔡政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起码算是从善如流。

恢复民间交流 避免挑衅

其次,蔡政府对疫后两岸恢复交流的态度,也从原本的谨慎、保守,变为顺水推舟。小三通春节专案即将结束,既然大陆内部疫情已经平复,对台湾影响有限,如无意外,蔡政府有望恢复小三通正常运转,而海基会将重办大陆台商春节联谊,更像是蔡政府为恢复两岸客运航线做铺垫。

不难看出,新两岸团队的工作重心是经济、民间交流面向,优先处理不涉及两岸协商的单边事务,既避开敏感度高的政治议题,也无意调整「四个坚持」的基本立场。不过,两岸情势如此紧迫,早就不存在「先易后难」的权利,面对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若来台可能再度触发台海军事风暴,及2024选前两岸关系高危期,新两岸团队务必秉持进取心,在恢复两岸民间交流同时,还要破解难题、化解危机。

新两岸团队至少应让对岸了解到,未来即便可能出现麦卡锡来台等事件,台湾也无意挑衅大陆、制造冲突。如此一来,陆委会、海基会应该多讲「以两岸条例处理大陆事务」、少讲「以互不隶属界定两岸关系」。毕竟这两者都是从蔡总统自己嘴中说出的重要主张,既然互不隶属论难以收回,不如反复向对岸和公众强调,政府处理两岸事务始终以《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作为法理基础。

新的一年,美中竞争虽然激烈,但双方领导层至少有意摸索和平共处之道,台湾只有主动创造和平的条件,才会避免被利用为战争的引信,相信这是新的两岸团队面对的最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