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和平宣言只是谋求避战的开始

中国时报社论

前立法院长王金平成立「中道和平联盟智库」并发表和平宣言,以千字文阐述两岸关系的新主张。相对于外界多聚焦这份宣言牵动着蓝营内部权力竞逐以及本土派新动向,这篇千字文本身的内涵与价值更需两岸认真解读与看待。

引述李登辉演说 打脸绿营

很多媒体指出,王金平这份和平宣言的核心是「两岸治权互不隶属,主权同而不分」、「两岸人民共同追求中华民族福祉」、「分治而不分立」等描述两岸关系现状的论述,虽然此话不假,但不够全面。若要提炼出这份宣言的主轴,可以简单归纳为三条主轴:历史、文化、政治。

在历史主轴上,王金平全文转述了1996年李登辉在总统首次民选后的就职演说内容,包括提及两岸隔海分治、共同追求统一、谋求中华民族共同福祉的三大要素。不得不说,这段转述充满政治智慧。这是因为民进党一直以来将1996年总统民选视为台湾事实独立的依据,并推翻此前包括《国统纲领》、「九二共识」在内的两岸协商基础。

此次王金平引述1996年台湾已进入「主权在民」新时代的总统就职演说,恰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智慧。换言之,民进党声称的1996年历史节点,并不能作为割裂两岸主权、历史、法理、固有疆域之间联结的理由。尤其是国统会、《国统纲领》自然继承至民主化时代,绝非「威权产物」,而是民进党政府在未经由民意授权状况下单方面终止运作,本质是违宪行为。

在文化主轴上,王金平认为两岸人民共同承继中华文化,在语文、习俗、宗教信仰上都有相同传统,这也是必须接受的历史事实;在政治主轴上,王金平一方面将两岸和平与世界和平相连结,另一方面则强调「存异求同」,除了前文提及的有关两岸治权、主权关系的论述以外,还提出了「先确立目标、再寻求共识、进而打开两岸新局」的行动路线图。

值得一提的是,王金平此次演说,将李登辉任内奠定的两岸交流基础,与连战、马英九等历任国民党主席的两岸路线相连结,串联了蓝营内部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两岸政策,又提及前总统蔡英文作为海基会代表曾赴陆协商、赖清德作为台南市长曾赴上海交流参访的历史,将红蓝绿置于同一条历史脉络之下,更能凸显两岸交流、两岸和平是各方最大公约数。

因此,王金平的和平宣言用最精练的话来概括,只需短短几句:两岸共同确立和平的最高目标,再以「存异求同」之精神,存「两岸治权互不隶属、70多年来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生活模式」之异,求「谋求国家统一、共创民族福祉」之同,透过交流、对话打开两岸僵局。

引述李登辉演说 打脸绿营

对于王金平这份宣言,蓝营内部正面看待,绿营党政人士、立法委员则放话说「通篇未见自由民主」、「容易被带入统一陷阱」,上述批评既不正确也没有建设性。王金平强调台湾民主化的历史,并呼吁对岸尊重两岸分治、正视两岸各有特色生活模式的事实,这不正是诉诸守护台澎金马的自由民主吗?至于「统一陷阱」更是无稽之谈,民进党单方面终止《国统纲领》,却始终不敢碰《宪法增修条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中的「国家统一前」,自做鸵鸟才是真相。

固然,王金平没提到「一中」或「九二共识」,也回避《国统纲领》问题,而以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与既有宪政体制连结两岸关系,希望形成不同政党、不同色彩的最大公约数。遗憾的是,绿营在新智库成立之初曾表示祝福,但宣言发表后立即遭到绿营「为批而批」的质疑。绿营若认同两岸和平交流,就应该予以尊重和支持,并参与新智库运作,与对岸建立二轨沟通管道。

川普2.0时代的中美与两岸关系都充满不确定性,战争黑天鹅随时可能出现,两岸需要存异求同、累积互信,以避免战争发生。但互信不能靠喊口号、造概念,而要谋求共同目标,相向而行,王金平这份千字和平宣言凝聚了这份苦心,但只是一个开始,两岸进一步的和平发展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