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义和团式民防 引火不如避战

中国时报社论

赖清德总统日昨亲自出马召集全社会防卫韧性委员会,希望将蔡英文政府「全民防卫」的规画运作加以落实,以回应美方对我国全民防卫韧性整备工作的要求,在台湾全民社会防卫上开步走。

不堪一击 视战事如儿戏

「全面防卫」在蔡英文时期就全面盘点规画,包括军事防卫、民事防卫、经济防卫、社会防卫等面向。2022年「全民防卫动员署」正式上路,开始落实全民防卫政策。赖总统上任后或许感到台独终须一战,于是重视社会防卫韧性相关政策,除原先国防、民力的防卫机制,针对近年重大天然灾害、气候变迁及国际地缘政治所引发的区域冲突风险,希望发生紧急事态时,能透过公私部门整合,让社会拥有防卫与因应韧性。重点在于加强政府、私部门和民间社会间的协调,增强台湾的安全防卫韧性。

这项举措也是在回应美国不对称作战的部署。近年来美方对台湾的国安与军事政策的期待升高,除了延长兵役、军武可能的合作生产之外,也包括提升台湾社会防卫韧性的建构。这也是民进党政府规画相关政策的主因。这次委员会聚焦于民力、物资、能源、医疗、资通五大主轴,重点鉴于台湾频繁受灰色地带、认知作战、区域冲突等侵扰,社会必须有备无患,加强防卫韧性。首场「全社会防卫韧性委员会」,学院资助者曹兴诚以及黑熊成员在委员会就占了3席。这样的成员结构,反映台湾防卫韧性的基本构想,主要是寄托全民防卫的想像,以为凭着粗浅的战斗技能和简单的武器就可击退敌军,视战事如儿戏,思惟层次仍停留在义和团思维上。

如果出现星星之火,这样的组合与装备或可派上用场;一旦真正的战火发生,大火燎原,面对装备与训练精良优于我军的解放军,则将是暴虎冯河,一败涂地。事实上,赖清德的加强防卫韧性构想,只不过是装模作样,摆出全民共赴战事的架势,真正遇有战事时不堪一击。

赖总统声称政府要进一步从「盘点」到「验证」,建构全社会防卫韧性,包括「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强化应变、有恃无恐」;「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但从实际的准备作为上看,这完全是在做表面文章,远称不上有备,既无法应变,甚至连按部就班的SOP都付之阙如。 以色列的准备与部署才真正有韧性可言。

政治作态 侈言防卫韧性

看看以色列,有完备的全民皆兵制度,主要是通过义务兵役和国防政策,让防备思维和备战在社会中根深蒂固。以色列社会普遍认为军事服务是社会责任,对个人和家庭来说是荣誉。年轻人服役结束后,会被编入后备部队中,并定期接受训练和演习,以确保他们随时可以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在紧急情况下,后备役人员可以迅速被召回服役,使得以色列能够迅速扩大其军事力量。台湾的社会条件根本做不到,赖总统找些外行人空谈,还侈言什么韧性,根本只是政治作态。

赖政府声称政府未来预计培训40万可恃民力,目标之一就是「必要时支援军事行动」。但被政府动员与会的名单,可看到长老教会、一贯道、慈济的代表,还有曾参选立委失利而主张「在家当兵」的吴怡农,以及黑熊学院成员,让人怀疑是在赋予不相干的人不能胜任的任务,只是同温层成员聚谈一番,根本提不出什么高见。

至于未来40万民力要如何协助军事行动,国防部长顾立雄表示,一旦情势严峻的时候,民间就要支援军事作战,民间做相关支持,比如一些运输载具,或是一些阻绝工事等,需要利用民物力的征购。然而,这非经由立法根本无法进行,但立法阻力很大,一切都不过是空泛的期盼,缺乏强制力,如何能有社会防卫韧性?

赖政府正在全面推进台湾独立,否定签署和平协议的必要,猛力挑衅对岸,以台湾相对弱势的实力,这根本是在引火上身,在韧性社会的筹谋根本救不了火,还不如在如何防火上下功夫,毕竟防范失火才是上策;一旦失火,有限度的民用装备和人力动员根本扑灭不了熊熊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