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投资军备 不如投资两岸和平

中国时报社论

蔡政府拍板延长役期至一年的背后,究竟有无美方压力?总统在媒体面前矢口否认,但她承认延役是「无比困难的决定」,无意间陷入自相矛盾境地。蔡政府之所以深感艰难,是因为民进党深知民意普遍反对,那么为何偏要对干?显然是迎合美方「豪猪战略」的急迫需求。九合一惨败还不够,当执政者再度漠视人民反战呼声,必然是铁了心与战争贩子为伍了。

先军政治 反噬民主体制

今年8月,画过台湾上空的共军飞弹、靠近苏澳的军舰猛然惊醒台湾人,「票投民进党,青年上战场」氛围延烧,成为压垮民进党九合一选情的稻草。面对日益见涨的「反战争、要和平」民意,蔡政府总是拿「不求战、不畏战」的官式套话敷衍,思维上却本末倒置,把「不畏战」放在「不求战」之前。没有人说国防不重要,但如果轻率地把国防凌驾政治之上,恐如北韩「先军政治」般,扭曲和反噬整个民主体制。

蔡总统做过两岸幕僚、陆委会主委,应该深知两岸关系的复杂渊源,以及大陆对台「和统」与「武统」的深层逻辑。从李登辉、陈水扁,到马英九政府,大陆先后历经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任领导人,对台路线并没有出现本质变化,也就是当两岸有一中互信基础时,台海和平就有保障,反之一旦台湾不接受一中、推动两国论,大陆就必然以军事手段进行威慑。即便习近平展现出更坚定的促统决心,也没有修正和平统一的政治意图和实际行动。

北京保留武统选项,主要出于对内自证中共执政正当性的需要。大陆经济重心、财政收入全部来自东南沿海,一旦转为「武统优先」的路线,必然会冲击对内现代化建设大局。大陆对台军演规模再大、胁迫感再强,都是「七分政治」,不会实际干扰到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社会运转,也不可能在当地启动全民动员战时体系。看看大陆疫情3年的「准举国动员体制」,最终以全面放开、休养生息收场,就再次印证,经济民生仍是北京执政者最优先、最核心的议程。

大陆对台强硬言行和军事动作,固然有为《反分裂法》条款触发动武而练兵的意味,但根本目的还是让台湾回到两岸政治的谈判桌,当然,这张谈判桌预设了「一中」前提。可惜的是,连拜登政府都三番五次承诺不会违背的一中前提,民进党政府就是不接受。不仅如此,蔡政府还接受了美方对「2027前台海必有一战」的轻率判断,既不加以甄别和评估,也无意与民意沟通,执意配合美方推行全面战备。

以柔克刚 拴住武统扳机

「不求战」的核心涵义,是基于宪法、顺应民意,与对岸建立政治共识、互信与沟通,让大陆放心在东南沿海重地发展经济,当两岸经贸联结愈是紧密、民间往来愈是频繁,台海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就愈低。如此简单的道理,在马政府8年内一度付诸实践,而民进党上下怎么没人听懂、没人点破?反之,蔡总统在面对媒体时,居然将「乌克兰没有倒下」视为典范,难道台湾要把一个已经沦为废墟、家破人亡的战场视为偶像?这如果不是带头「认知作战」混淆视听,那么就简直是在挑战人性的底线。

回到总统记者会上「无比困难的决定」的感慨,相信这一句绝对是发自内心。在民主国家,从没有政府会把一项坚决违背人民利益的政策硬干到底,这种纠结暴露了蔡政府在美国压力下的两难。为了担心选票流失,蔡政府以调高义务役薪资至基本工资等配套,消弭青年族群的不满,但此举与花钱买壮丁无异。聪明反被聪明误,若国军沦为雇佣兵,「不畏战」的国防意志反会加速崩解,最终适得其反。

与其巨额投资军备、耗费财政供养役男,不如投资两岸和平,在精实国军战力的同时,让愈来愈密的两岸和平交流纽带,以柔克刚地拴住对岸武统的扳机。军人尽好军人的责任,政治家要做好政治家该做的事情。台海和平必须靠两岸沟通对话,失去「不求战」的片面「不畏战」,反会引来战争、最终输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