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两岸和平协议签署所应具备的条件

马英九总统日前抛出「洽签两岸和平协议」的构想,其震撼力瞬间穿透海内外,成为高度发烫的政治话题。但这项构想将来能否实现,主要取决因素是「主客观条件是否充分配合」,而非方面的「主观愿望」乃至「一厢情愿」。换言之,将来必须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两岸和平协议才能签得成又签得好。

从这个角度看,马总统提出的上述构想,其内涵似乎偏于「过度主观」,主要表现在他所强调的三个前提,就是「民意支持、国家需要、国会监督」,这些通通是我方的「内生变数」,而无关于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马总统事后又追加了「通过公投」之条件,因而引发了蓝绿两大阵营的激烈论战,益使两岸和平协议洽签话题之讨论趋于「内化」,仿佛是台湾内部一场「茶壶里的风暴」。难怪有越来越多的人,把上述构想视为2012年总统大选的选战话题,认为它在选完才会「见真章」。其中,中共方面之对该构想保持「冷眼旁观」态度,更是耐人寻味。

无论如何,「两岸和平」毕竟是台湾所有民众共同的期盼。如果将来透过两岸签署一纸协议,就可以带来两岸稳定的和平局面,那人们还有什么好去质疑和争论的?现在的问题是,相关构想的论述不足,且立场过于「自我」,因而人们对它的「可操作性」颇有疑虑。

为了弥补这项缺憾,马总统有必要强化该项构想的论述架构,主要应增加「客观条件」的系统化表述。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表明,我方如何统筹内部及外部资源,以作为将来和中共洽签和平协议的筹码,并借此来争取较好的政治待遇

关于上述的客观条件,最显而易见的是,台湾对大陆经贸关系,究竟是「依赖关系」还是「互赖关系」。如果是一面倒的依赖大陆,那将来两岸双方一旦洽签和平协议,台湾的政治地位一定会受冲击,而有降阶的可能。反之,如是双方互赖,则彼此所签署的和平协议,就很可能会务实反映当前「不统不独不武」的形势,也就是把现时两岸和平的态势,加以制度化和稳定化,那就是两岸双赢的坚实基础。

所以,我方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规划,在两岸经贸部分,一定要抓紧「促成两岸互赖」的主轴。台湾诚然迫切需要大陆庞大的内需市场,但另方面,也应长期保有一套经济优势条件,而被大陆所珍视及积极争取,如尖端的产业科技、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高超的文化创意能力等。为此,我政府喊了很多年的「建立亚太营运中心」口号,应尽速落实执行。

更重要的是,台湾要努力扮演「大陆经济与国际经济连结枢纽」的角色,而得以高效率协助大陆经济走出国际,及帮助国际经济走进大陆。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政府应大力整合台湾的国际经济人脉和钱脉,全力对外洽签自由贸易协定(FTA),积极参与国际性的经济合作体系。台湾经济的充分国际化,可以提高我方的「发言权」,也有助于未来两岸政治性谈判维持「对等」格局,因为它是两岸经贸互赖的基础。有互赖,才有互信。有互信,才有真正的对等。

总的来看,马总统之提出洽签两岸和平协议构想,可谓勇气十足,况且是在各方意料之外主动提出。这样的作法,有「掌握先机」的效用,因此有可能签出对我方比较有利的协议,总比被动坐上谈判桌为好。但是,在「主动出击」之后,还要赶紧进行一系列的「配套工作」,以充实自身的谈判实力。否则,空有积极的动机,却无积极的谈判准备,到最后也难以谈出什么好结果。而在各种准备工作中,经济力的整合和自主是最重要的。这项工作做好了,其他的事项,如国内共识政党协调等,都容易解决。

要言之,在洽签两岸和平协议这件大事上,客观条件其实比主观条件更重要。我政府一定要把现实的谈判实力加以强化了,再去问民意为何。如果还没有具备这样的条件,再怎么讲都不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