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以两岸同属中国维护台海和平

中国时报社论

内政部以违反《国籍法》为由,解除已卸任的南投陆配史雪燕公职,绿营要求以同样标准检视民众党不分区立委名单第15名的陆配李贞秀,企图阻断其递补立委的可能性。民进党的意图很清楚,以行政权认定两岸人民拥有各自国籍,所以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但这明显违反《中华民国宪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

解史雪燕公职 违背承诺

根据《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陆地区是台湾地区以外之中华民国领土,两岸人民的权利义务透过户籍区分,而非国籍。同样的,条例规定台湾地区人民不得在大陆地区设有户籍或领用大陆地区护照,这里的「大陆地区护照」指的当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但由于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予承认,所以对岸的政府只是「地区政府」,而非「国家政府」、更非中央政府。

讽刺的是,史雪燕是在卸任议员2年多才收到政府的处分,其中有两大吊诡之处:第一,史雪燕递补担任议员时,民进党早已在中央执政,当时的蔡政府并未端出《国籍法》不同意其履职。可以说,蔡总统是为遵守「依两岸条例处理两岸事务」就职演说的郑重承诺,而没有提出对史雪燕「未放弃国籍」的质疑。那么,赖政府的动作不就意味对两岸现状的改变吗?是否违背了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呢?

第二,「不溯及既往」是法治原则,也是现代政府的施政准则。赖政府若需要推动两国论,大可以堂堂正正动员党籍立委提案修改《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理直气壮将「大陆地区」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果,政府居然滥用行政手段,以「校正回归」的小动作偷渡「两岸两国」的政治主张,等同于向所有人宣示「党比国大」、「党比法大」,暂不论剥夺陆配合法权利的问题,「党说了算」本身就是对宪政的粗暴践踏。

两岸都是中国,大陆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法律上将中华民国称为「台湾地区」,在官方论述中将管辖台澎金马的中华民国政府称为「台湾方面」,是事实上对中华民国台澎金马治权的尊重;同样的,中华民国政府在法律上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大陆地区」,且依法设立代表我官方的陆委会,也将对岸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为「陆方」而非「中方」。前立法院长王金平在新发表的和平宣言中,强调两岸「治权互不隶属、主权同而不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化血脉相连 两岸一中

「互不隶属」这四个字,出自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也见诸扁政府前期「跨党派两岸小组」的共同声明,亦在蔡英文、赖清德两任民进党总统的文告中传续。可以说,「互不隶属」是绿营一直以来对两岸关系的认知。但与此同时,两岸宪政体制都将彼此视为一个国家,都将书面上的宪法效力及于对岸土地,此乃两岸共享中国主权、分享中国治权,而在两岸土地上设有户籍的人民都是中国人。

中国人共识既有法理连结,更有历史、血缘、文化的连结。「祭祖」是两岸交流最新热词,4月清明节马英九在黄帝陵祭拜,11月王金平在漳州王氏宗亲庙祭祖,前民进党立委郭正亮日前赴漳州家庙祭祖。两岸血脉相连结,源于家族、家庭的迁徙,赖清德总统赴南太访问,却动辄把「我们同属南岛民族」、「和南岛一家亲」挂在嘴边,台湾和南太固然存在人类学渊源,但历史、文化连结薄弱。赖总统与其说「台湾和南岛是一家」,倒不如说「人类都源于非洲」。

两岸之间固然存在国号、制度、价值、治理体系、生活方式、现代化模式的分歧与坚持,但这些根本上源于人民长期的分隔与国际情势的塑造,正是两岸人民应该突破的障碍。两岸都是中国,是确保台海和平的「战略清晰」部分,至于中国是PRC还是ROC,则是「战略模糊」的部分。

两岸同属中国,互不隶属不涉国家主权,是两岸和平共处的基础,至于如何解决治权互不隶属问题,让台湾人心甘情愿完成政治整合的制度性安排,需要两岸人民的智慧磨合,就交给时间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