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金厦和平对话 赖清德的责任

中国时报社论

海巡署追缉大陆渔船致2死事件发生至今,丝毫没看到收场的迹象。虽然海巡署与陆方家属团在金门的协商,似乎看到曙光,但大陆在金厦海域的常态化巡航执法已经覆水难收。当渔船事故逐渐升温至两岸政治角力,如何转危为安、危中求机,这是赖清德及新幕僚团队的第一课。

协商打死结 现状被改变

渔船事故发展至今,出现了两个短期内无法解开的死结:第一,当事故进入我方司法程序后,责任厘清就必须等待、尊重司法,陆方「要真相、要道歉、要赔偿」诉求,未必会尽快兑现,这决定了陆方的不满和施压无法停止;第二,北京否定我禁限制水域的法律战,已经转化为海警执法的行政战,纵使国军、海巡署暂时克制以对,但这个先例一开就无法回头。

只要这两个结不解开,渔船事故就始终留着两颗未爆弹,金厦海域也就会成为两岸乃至国际上,各色阴谋家和好战势力煽风点火、制造灰色地带冲突的「冒险乐园」。在这个乐园里,大陆武统派、台湾独派可以各取所需,前者尽情鼓吹「先夺金马、再谋台澎」,后者藉紧张情势,让抗中意识在台湾社会扎根。一旦金马「克里米亚化」,台湾「乌克兰化」就在不远处,不只是金马人民,两岸必定面临双输结局。

此乃两岸执政者必须缓和金马「小台海」紧张的最重要原因。北京需要珍惜1990年以来金门模式逐步积累的两岸善意和默契,民进党政府也要看到眼前危机,悬崖勒马,做出改善两岸关系的真正行动。然而,说易行难,民共之间信任基础之薄弱,众人皆知,即便近期有红绿二轨对话破冰,但渔船事故的本质是危机处理,更牵涉到马政府都尚未触及的海域管辖权议题协商。因此,解决金厦危机路线图,只能在两个「现状」基础上寻求。

第一个「现状」是《两岸条例》。民进党政府坚持依照《两岸条例》划定的禁限制水域线,海巡署依法对越界大陆三无渔船执法,最多有执法瑕疵,不存在非法问题。从台澎金马角度看,政府依法行政当然没有问题,但别忘了,民进党政府执行《两岸条例》始终是做半套,中华民国政府对两岸事务的必要管理,是源于两岸是「国家统一前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之定位。民进党政府舍本逐末,其实扭曲了立法原意,也难怪大陆过去从未对《两岸条例》提出挑战,甚至长期默认我方对禁限制水域的管辖权。

金厦一家亲 共享和平海

关键就在,蔡政府「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的立场,从法理上与《两岸条例》是排斥的。因此,对言必称「遵守小英路线」的赖清德而言,如何令陆方重新尊重我执法权,解套方案就是郑重对外宣示,新政府将完整继承《两岸条例》的立法原旨,包括白纸黑字的两岸关系定位。

第二个「现状」是两岸沟通。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表示,大陆红会代表团与海巡署在金门的多轮谈判,是「沟通」而非「协商」,两岸协商仍需九二共识作为基础。但相信不少人注意到,两岸在渔船事故上难得同时秉持务实精神,该谈就谈,并未老死不相往来。既然大陆海警巡航「常态化」,民进党内若有高人指点,完全可以让这次事故的善后沟通「常态化」,陆方只要以红会名义不断派人来,金门这个「沟通点」就变成常设性的存在。

两岸金门沟通常态化的关键,依然是「地方模式」。渔船事故发生后,陆委会多次以两岸事务属中央职权为由,驳回金门立委、民代要求授权与陆方沟通的诉求,其实是蠢到极点。正如大陆海协会官员以「红会顾问」名义与我方谈判,「地方对地方」只是个形式而已,我方中央政府完全可以假「顾问」身分参与、监督,相信很多事务性议题就可以和对岸「断点重连」,甚至未来金厦通电、通桥等议题都可以谈。

既然金门县长认同「两岸一家亲、共享一片海」理念,无论是基于历史文化,还是在地民意,赖清德可以提出「金厦一家亲、共享和平海」作为基础,在中央政府监督和参与下,授权金门县政府以「地方对地方」模式,就事关金厦合作、海域共同治理等议题,创造与陆方常态化沟通平台。这样的善意,大陆必会有所回应,而国际社会也必然乐见两岸恢复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