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赖清德中华民国论述的下一步
中国时报社论
党政人士日前透露,赖清德希望「用中华民国团结国家」,并向党内解释执政后「分阶段确立中华民国论述」的逻辑。赖清德以4成支持率当选总统、民进党失去国会多数,团结多数民意是本应做的事情。但团结不是为了个人权位,而是让台湾长治久安、台海永续和平,朝野应鼓励赖总统将「中华民国论述」带向下个阶段、写入民进党决议文。
各方视角不同 需观察实效
相比520就职演说,更多从台派视角诠释中华民国、强化两国论,赖清德总统此后在多个纪念性场合,围绕中华民国,发表了一系列涉及历史和两岸定位的论述,的确出乎众人意料,也掀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换汤不换药、借壳上市的台独主张;也有人认为,这是向中华民国派示好,争取蓝营选票;还有人认为,拥抱中华民国是对台独路线的离经叛道,赖清德不再是「台独金孙」。
与其猜测赖总统动机如何,不如先观察实际效果和反响,方能客观理性地判断。首先,在党内政治层面,独派对「中华民国论述」虽有反弹,但民进党主流及支持者并未有强烈异议;其次,在国内政治层面,赖清德「中华民国论述」引来较多的是质疑、嘲讽,而非肯定,朝野关系并未因此改善;再来,在两岸政治层面,大陆始终不改对赖清德的台独定性,「蟒蛇战略」愈缠愈紧;最后,在国际政治层面,华府「疑赖论」虽有缓解,但未根除。
由此可见,赖清德总统的「中华民国论述」,除了在党内没有太大异议、暂时能控制反弹以外,在其他层面并未产生正面效果。难道赖总统做错了吗?做为民进党领导人,赖总统接纳中华民国、建构中华民国论述,并非做得不对,而是做得不够。应注意到,赖总统向党内高层解释时,特意提及「分阶段」确立中华民国论述,是否由此可以推论,现阶段的这套中华民国论述还处于演进之中,仍存在向下个阶段发展的空间呢?
认同中华民国,不是简单地多说几遍这4个字,也不只是开口唱国歌、举国旗等形式表态,而是真正以大格局、大魄力、大智慧,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的基本精神,去改造民进党的两岸路线与国家定位。就民进党自身政治逻辑而言,废除或冻结《台独党纲》其实是假议题,因民进党已多次解释,新决议文的效力「覆盖」旧决议文或党纲,故选后民进党中国部主任在两岸线上研讨会表示,1991年的《台独党纲》已是「历史文件」,言下之意《台独党纲》早就被束之高阁。
两岸关系定位 需合乎宪法
但问题在于,即便是民进党目前奉行的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虽然出现了「台湾固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的表述,但仍然表示「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主权及于台澎金马、与中国互不隶属」,这些表述明显与《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扞格,是违宪的政治纲领。换言之,《台湾前途决议文》的本质是「不再追求法理台独的台独党纲」,除非有新决议文取而代之,该文件仍是台海和平的隐患与障碍所在。
据透露,赖清德总统在民进党中常会上,亲口忆及前总统蒋经国「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的名言,而他上任后也多次公开说「不再反攻大陆」。加上陆委会副主委梁文杰在立法院表示,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惯称两岸关系,以及海基会秘书长罗文嘉罕见提及《国统纲领》。这些迹象说明,如果赖清德总统以民进党主席身分,推动新版决议文,依《宪法增修条文》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并将「大陆地区指台湾地区以外之中华民国领土」的法律文字,写入决议文,此乃民进党「中华民国论述」的最后一哩路。
1972年,反共立场强硬的尼克森访问北京,与中共达成《上海公报》,改写世界历史,也改变中华民国在台澎金马的命运。赖总统既然跨出了认同「中华民国论述」的第一步,若能推动符合中华民国宪政体制的新决议文,用自己的方式表述合乎宪法的两岸关系定位,两岸关系的柳暗花明并不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