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好“丰”景!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

□朱鹏程

麦浪似海、农机如舟,“三夏”时节,全国各小麦产区陆续进入小麦收获期,农民在田间辛勤收割,农机在麦田里繁忙穿梭,在广袤田野上铺展开一幅又一幅夏日好“丰”景。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查显示,当前全国麦收进度近八成,预计全国小麦大规模机收6月下旬结束,夏播粮食面积将保持稳定。

丰收的背后,是夏收全程机械化作业,是智慧田间管理,是“数字云”的精准呵护……近年来,随着智能农机、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端装备、现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生产中的加速应用,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正在不断加强,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从年初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到全国各地运用高新技术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农业现代化与新质生产力的联系更加紧密。

持续不断地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质生产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智慧农业的关键一环。如果说传统农业靠人,那么现代农业主要靠机。传统农业靠人力播种、收割的方式,限制了农业的发展,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高标准农田以及农业合作社承包的连片大农场越来越多,地理环境上的改变更适合机械化、智能化操作,尖端高效的农机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益。

但是,现代农业仅靠机不靠人,那又是背离发展规律的。农业高新科技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兴起,必然需要更多具备专业知识、拥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新农人”,生物育种、智能农机、农业信息化等农业现代化发展,必然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懂农业、爱农村,有技能、会创新的人才队伍。因此,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构建更加智能、系统、高效的农业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推动农业现代化,巩固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纽带,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打破传统农业生产的体制机制束缚,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还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机、农业信息化等领域,以“智能、智慧、绿色”为风向标展开新一轮科技创新与应用,加速助力农业现代化。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解决了约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要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依托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随着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我们正阔步前行,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赞歌,唱响在“亲自投身奋斗”的沃土之上,谱写着中国式现代化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