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和为贵”
原标题:乡村振兴“和为贵”
和,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国文化中,人与万物相处的理想境界和核心价值追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文化层面来说就是建设现代农业文明、追求乡村“和合”。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和”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即使在如今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农业生产中,也离不开天地人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丰富实践有力证明了这一点。山东省莱阳市“六HE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莱阳市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产业区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近年来,莱阳市确立了“六HE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路。以党建引领之“核”凝聚和衷共济、共谋振兴的力量之“和”,构筑推动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以产业兴旺之“禾”构筑产业集群优势之“和”,夯实乡村产业基础;以生态宜居之“河”推进乡村环境之“和”,持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以乡风文明之“荷”推进乡村道德建设之“和”,不断净化乡风民俗;以治理有效之“和”构建乡村社会善治,促进乡村安定祥和;以共同富裕之“合”推动乡村生活之“和”,引领共享幸福生活。
“六HE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推动莱阳全市乡村发生了巨变,姜疃镇濯村就是个典型。过去,由于养鸡户多,濯村村内环境一度恶化。外嫁到该村的妇女,父母必送一双雨鞋当作嫁妆,以防备满街横流的污水;村里有专人每天早晨拿着麻袋和老鼠夹子捡拾死老鼠,恶劣的环境导致村民患病率较高,药铺多达十多家。“六HE赋能乡村振兴”引导村子从治理村庄环境入手,推进村庄生态优化。如今,村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村内外种植樱花。每年五一前后,樱花烂漫,香气袭人,一派春和景明的新气象。濯村先后荣获了中国首批美丽宜居村庄、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荣誉称号。生态宜居又促进了产业兴旺之“禾”。优美的环境吸引了投资者,先后建起了白羽肉鸡综合加工、蝴蝶兰研发种植基地、秋月梨种植园、花生油加工等企业,形成了乡村产业集群,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不断翻番。“六HE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也对乡村发展有着多层启示意义。
启示之一: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发展要由感性逐渐转向理性,由摸着石头过河逐渐转向更加重视顶层设计,惟其,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发展成本,最大程度增加发展效益。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高形态,社会文化成果发展和积累就是文明程度不断优化的过程和结果,这个动态的优化就是不断求“和”。这既是社会运行的最佳状态,也是经济发展的理想境界。乡村发展以“和”为最高理想,围绕“和”而产生的制度设计,是通往成功的正确路径和办法。如果一开始在理念上就发生了偏颇,后面不管再怎么用力,也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启示之二:乡村振兴不是单兵冒进、孤立发展,而是乡村全面进步、协调繁荣。如同建造一座大厦,地面与基础既要稳和,又要框架结构平稳固和,还要梁柱榫卯衔接契合,也要各种元素相互配合。这样建设的大厦才能中正泰和,才能经得住风雨,耐得住时间。因此,好的大厦是各方面“和”的结果,这里的和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分寸和尺度的把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无过无不及是唯一的文化标准,这就是“和”的精妙所在。建高楼大厦如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亦是如此。
启示之三:“和”而求新是乡村内生发展的文化动力之源。创新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和”是社会前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人类创新的土壤和环境。创造力是在“和”的状态中催生的内生动力,是一种“和谐”社会环境中孕育的文化品质,这种文化品质脱胎于“和”的社会母体,推动社会不断实现新的“和合”,从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跃上新的高度。从这个视野来看,乡村振兴就是推动传统农耕文明现代化转型、为建设中华民族文明新形态奠定基础的工程。莱阳实践证明,和而出新,和而创新。他们通过力量之“和”优化了党建引领,通过产业集群优势之“和”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通过人与自然之“和”引发了环境之“和”,通过道德风尚之“和”带来了文明乡风之“和”,通过乡村建设之“和”实现了村庄治理之“和”,通过生活之“合”推动共同富裕之“和”。
总而言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要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创造最佳的社会运行状态,才能到达最佳的发展模式,实现乡村各方面的协调有效发展。农业是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产物,“和”是中华农业文明巨树不断舒枝展叶的文化根脉和深厚力量,“和”的当代农业意义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进的发展模式,这也就是高质量发展的实质要义。
(周其森,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