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彩虹邨將清拆重建 團體倡留高低樓特色

「香港探古」认为彩虹邨天台球场已是香港地标之一,希望重建时将停车场引入附属设施,并保留天台的活动空间。(中通社资料照片)

逾60年历史、逾7400伙的彩虹邨上月初传出将分期清拆重建后,吸引不少人前往打卡留念。

明报报导,团体「战后建筑研究档案」(FAAR)建议,保留或重置邨口纪念碑、彩虹立面及商店街等标志性的建筑物。「香港探古」创办人、建筑师黄洪铨表示,彩虹邨特别的地方不只是七彩渐变外墙,还包括公共空间的设计,建议日后保留停车场及其上方的天台球场,即使改建也应保持楼宇疏落及高低有致的布局。

据报导,彩虹邨由私人建筑及工程事务所Palmer and Turner(现称 P&T Group,巴马丹拿集团)设计,1962年至64年落成,并获1965年香港建筑师学会首个颁发的银牌奖。集团回复称,除彩虹邨外,亦设计其他公共屋邨,包括坪石邨、兴民邨等。翻查资料,集团设计的穗禾苑1981年亦获银牌奖;另祖尧邨和祈德尊新邨分别于1981及1991年获优异奖。

「香港探古」认为彩虹邨天台球场已是香港地标之一,希望重建时将停车场引入附属设施,并保留天台的活动空间。(中通社资料照片)

报导引述FAAR成员陈卓乔表示,翻查文件,当年彩虹邨得奖原因包括屋邨设计符合成本效益,能高效运用土地,满足当时屋宇建设委员会需兴建高密度屋邨,应付庞大住屋需求,是质与量并重的实验屋邨项目之一。他又引述文件指出,彩虹邨人均建筑成本比更早建成的北角邨少逾半,原因之一是彩虹邨走廊两旁皆连续设置单位,令可建的伙数更多。

报导称,现时约1.75万人居住的彩虹邨,未予人密集感觉,关键是空间感。黄洪铨表示,一个屋邨的空间感呈现于楼宇之间的密度和高度,以及人们在内的活动空间,彩虹邨由8幢20层高的长形高座,以及3幢7层相连低座楼宇组成,高低错落的楼宇格局有助屋邨内的通风、采光及减少挤迫感。

报导指出,黄洪铨又说,虽然彩虹邨采用高楼宇密度的双边走廊型式,单位没对流窗及外伸的露台,但高座7楼或以上的楼层皆设游乐空间(Play Area),即不设单位、预留空间助楼层走廊通风采光,亦让孩童毋须落地面,也可在楼层走廊间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