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集体招标贷后供应商 贷前共振风控紧缩

本报记者 蒋牧云 何莎莎 上海、北京报道

近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发布了多条贷后供应商或律所的招标信息。

为何机构出现集中招标贷后项目的现象?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除了资产不良率的普遍上升之外,近期监管对于贷后催收的强监管,促使金融机构强化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难度增加

综合来看,各家消费金融机构发布的招标信息,除了对财务会计制度、缴纳税收记录等常规要求之外,对企业的注册资本、从业经验等均有硬性指标。比如,要求企业的注册资本达到500万元(含)或1000万元(含)以上,成立年限不少于1年或3年。业务经验方面,有机构要求催收供应商具有2年及以上代理金融机构贷款催收业务的从业经验,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内应包含代理信贷催收服务、账务提醒等合理相关内容;律所则需要具有消费金融或信用卡案件项目经验,2022年—2023年期间在当地的法院诉讼立案的相关案件超过100笔(案件已判决或调解)等。

中标报价方面,某消金公司近日公布的自营电催项目招标结果显示,共有4家公司中标,除了部分初级电催岗外,4家中标公司的电催岗报价普遍高于1万元/人·月,其中高级电催岗报价最高为1.2万元/人·月。

对业内机构不约而同招标贷后供应商或律所的现象,有金融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近期公司确实在进一步完善贷后管理队伍,对供应商以及贷后合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调整还在初期阶段,最终能达成怎样的效果还未知。

记者也从公开信息看到,市场对于催收的从业者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如部分机构要求的高级电催人员需要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金融、法律、财会、经管等相关专业背景;同时,具备5年以上金融或者信贷行业相关催收工作经验等。

关于机构集中调整自身贷后团队的具体原因,小微信贷专家嵇少峰告诉记者,一方面,行业不良率上升速度较快,给金融机构带来不小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催收的行业规范逐渐严格、部分机构退出行业,合规的催收供应商越来越少,使得金融机构必须快速完善贷后管理能力。

不可忽视的是,贷后管理的难度正在不断加大,资产回收率的情况也值得关注。

合规要求方面,不久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正式发布了《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对催收全流程作出了细致的规定,比如,同一金融机构和其合作的第三方催收机构对单一债务人拨通电话频次每日合计不应超过3次。并且在催收对象方面,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只向债务人催收,不应向联系人催收。又比如,以通知函、律师函、催告函等信函形式进行告知式催收的,信函应加盖印章(含电子印章),收件人应为债务人本人;同一信贷产品的催收间隔周期不宜少于7个自然日等。

有催收人士向记者直言:“逾期贷款的借款人本身很可能‘身经百战’,加之委托方对投诉率的规定,以及反催收产业的崛起,还款协商工作本就困难重重。此前已经对催收的话术进行了多次调整,如今增加了致电频率、时间等约束后,大大增加了工作难度。从资产回收率的情况来看,与前几年相比数据有着明显的下降。”对此,嵇少峰也表示,业内确实存在资产回收率下降的现象,对于催收机构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合规问题,以往催收业的大量乱象,激发了极其严格的强监管,在一系列约束与规范下,催收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拉升新客门槛

记者还注意到,近期惠誉博华发布的《2024年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展望》中预计,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质量在2024年仍将承压。一方面,资产质量指标存在一定滞后性,2023年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后部分客户信用风险或延迟暴露,此外在不良贷款认定标准从严趋势下,未来将逾期60天纳入不良的范围可能继续扩大,亦将更为真实地反映消费金融公司实际资产质量。另一方面,2022年各消费金融公司之间区域差异化发展的趋势更为显著,部分机构加大对于普惠金融发展目标区域的投入,积极布局县域市场,商业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的下沉,也挤压消费金融公司进一步信用下沉。

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的催收费用支出也将不断上升,以湖北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自营电话催收业务外包项目为例,项目资金就达到500万元(自筹资金)。记者了解到,以法催业务为例,通常要先收取每笔案件几十至上百元的处置费,再根据收回资产的一定比例分润。

因此,大部分金融机构接下来的展业策略都是审慎经营。比如,联合资信对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上消费”)的评级报告中就提到,在宏观经济下行、非持牌放贷机构合规整改等因素的影响下,消费金融行业信用风险整体有所上升。面对资产质量管理压力,马上消费持续优化大数据风控模型,提升自身风控精细化程度,适度提高客户准入标准,选择更为优质的客户以把控新增贷款风险。

整体的风险体系方面也进一步升级,同样以马上消费为例,评级报告中显示,近年来,公司正逐步建立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覆盖业务全流程(营销、授信、贷后、催收、资产再优化)。利用大数据模型,公司建立了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授信额度管理办法和自动化审批模式,同时辅助于贷后日常监测管理。

诸多背景下,嵇少峰表示,过去几年普惠信贷规模快速上升,部分机构的风险底线有所降低,审慎策略下机构将收紧风控并增高新客门槛,从而使得业务增量下滑。综合而言,未来包括信贷机构、助贷机构的盈利能力都可能持续下行。

(编辑:何莎莎 审核:朱紫云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