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观察 | 双十一,小心购物节变成购物“劫”
· 2009年之前,11月11日还只是“光棍节”的代名词;
· 2009年“双十一”GMV5200万;
· 2010年“双十一”总成交额9.36亿;
· 2011年“双十一”总成交额达到了33.6亿;
· 2012年淘宝商城正式更名天猫,“双十一”成交额191亿;
· 2013年天猫“双十一”交易总额达362亿;
· 2014年天猫“双十一”全天交易额达571亿;
· 2015年天猫“双十一”最终交易额达912.17亿,
· 2016年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24小时总成交额1207亿;
· 2017年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全天成交额达到1682亿;
· 2018年天猫“双十一”的最终成交额锁定在2135亿;
· 2019年天猫“双十一”成交总额达2684亿;
· 2020年天猫“双十一”总成交额4982亿。
2021年,从10月21日开始的天猫“双十一”已经进入尾声,天猫数据显示,从11月1日0点到11日0点45分,已有382个品牌在天猫双11的成交额超过1亿元。今年销售总额能否破5000亿?你又为这场全球狂欢日做了多少“贡献”?已经发展了12年的“双十一”还是所有人共赢的消费狂欢节吗?
经过12年的时间,“双十一”早已不再是天猫专属的购物节,而成为了一场全民、全渠道参与的购物行为。这一节日也一直在疯狂与理性、宣导与质疑中不断前行。“消费者在双十一到底是获利了还是挨宰了?”“双十一再精明也玩儿不过商家套路”等每年都是被激烈讨论的话题。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监管力度加大,网络消费环境逐步优化,购物侵权行为仍时有发生。近日,为避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中国消费者协会结合近几年“双十一”消费维权舆情及消费者的投诉情况,发布了“双十一”网购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保持清醒头脑,科学理性消费。
1
不可迷信“低价”
得实惠要货比三家
“双十一”是商家历时多年打造的“促销节”,市场笼罩在“钜惠特卖”“全年最低”“限时抢购”的宣传迷雾当中,给消费者形成“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预期。实际上,根据中消协多年来的价格监测和消费者投诉显示,一些商家“双十一”促销价格未必真实惠,有的商家使用的是“先涨后降”套路,有的商家设置各种花式“买赠”,实际到手价格与平时并无差别,甚至可能会是“全年最贵”。
中消协提醒:
消费者不可迷信“双十一”的所谓“价格优势”,购买前最好能提前了解价格走势,做到心中有数,除非是长期跟踪考察的商品,否则千万不要单纯相信低价宣传而盲目跟风下单。
2
促销规则套路复杂
下单前需看清楚
有消费者称,“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红包一毛五”。商家纷纷推出各种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下单,包括预售、红包、满减、优惠券等,一些促销规则设计复杂,需要消费者“精打细算”才能理得清。
中消协提醒:
消费者要留心商家的促销规则,了解各种优惠措施是否有“门槛”限制、适用的产品品类和范围、能否叠加使用以及售后服务措施等。对于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标识不清以及明显存在不公平条款的,建议慎重选择,以免事后产生纠纷。消费者购买预售产品,还要明确预付款和尾款的支付时间及金额、商家的发货时间、双方的违约责任等重要事项。
3
限期商品谨慎囤货
“剁手”前要巧规划
面对“双十一”全年“最低”的打折促销宣传,很多消费者喜欢下单囤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中消协提醒:
喜欢囤货的消费者要保持理智,按需规划囤货数量,避免一次囤货过多造成浪费。建议消费者在“剁手”前先清理家里的“存货”,按需补货。对于化妆品、保健食品、粮油调料、休闲食品等限期商品,更要杜绝冲动消费,尽量少囤货或者不囤货,防止很多囤货还未拆封就已经过期,既给自身财产造成损失,也是对有限社会资源的浪费。
4
面对促销短信骚扰
留证据可举报
近年来,“双十一”促销期间营销类垃圾短信呈现集中暴发的态势,使消费者烦不胜烦,备受其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规,未经消费者允许推送商业信息和广告宣传行为涉嫌违法。
中消协提醒:
消费者面对经营者非法推送促销信息,可保存证据并拨打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热线电话进行投诉、举报,共同遏制非法推送商业信息行为,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5
直播带货良莠不齐
围观时保持冷静
当前,直播带货火热,但一桩桩带货主播“翻车”事件也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吐槽,如主播夸大功效和用极限词语诱导消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按规定公示证照信息、引诱消费者进行私下交易以及售后服务无保障等。
中消协提醒:
中消协建议消费者面对主播的极力推销,保持冷静,克制冲动,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的直播带货商家进行交易。为保障财产安全及交易记录可循,不要脱离平台进行私下交易,不直接转账、汇款至私人账户,以及通过点击付款链接或者扫描二维码等方式进行付款。
6
关注商家售后服务
有纠纷及时维权
消费者在购物时要提前了解商家发货及退换货政策,保存好聊天记录、订单信息、支付信息、促销优惠截图等相关购物凭证,并向商家索要发票或者收据。由于“双十一”期间交易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商家不能快速发货,快递派送也会较平时慢,所以消费者要提前和商家明确发货时间,购买急需品、生鲜食品等要注意避开物流高峰期。
中消协提醒:
消费者应仔细阅读退换货政策,了解所购产品是否享受七日无理由退货,以及退货运费由谁承担等问题,收到货后尽量当场验货,确认无误后再签收。发生消费纠纷时,要及时联系商家或者电商平台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可以向经营者所在地的消协组织或者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伴随着“双十一”购物热潮,“双十二”和年终促销季紧随其后,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也应擦亮双眼,合理消费。
编辑:李艺菲
校对:于潇枫
审核:叶冬
让家庭健康产业惠及4.94亿中国家庭
直播预告 |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你关注的都在这里
2021-11-09
小家科普 | 洗护用品“99%杀菌”其实只是宣传噱头
2021-11-09
小家科普 | 有口好牙是长寿的第一步
2021-11-08
孟美岐身陷“第三者”风波,为何她的道歉大众不买账
2021-11-08
今日立冬!快来查收这份温暖
202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