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制药是冰山一角?爆「日企陋习」害人命 背后原因曝光

日本小林制药「红曲保健品」爆出食安风波。(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

日本小林制药「红曲保健品」引发食安风暴,酿成5死、逾百人住院,小林制药从收到通报到实际回收产品,竟花上超过2个月时间,遭砲轰反应太慢。日本资深记者揭露,小林事件曝露出日本企业长期陋习,执著于「查明事实和原因」,对问题产品回收不断拖延,最终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综合日媒报导,小林制药于1月15日开始接获医生来信通报,称民众服用红曲保健食品,陆续出现肾脏疾病的问题,之后入院病例不断增加。小林制药社长小林章浩于2月6日才得知此事,并已经做好回收产品的心理准备,直到3月22日才宣布回收相关商品,期间拖延了2个多月时间。

为何花了那么久时间才回收,对此小林制药表示因为「人力不足」。公司高层渡边淳还解释,「由于调查人员有限,且无法确定这些症状是由该产品所引起的。」

这种说法民众无法接受,砲轰根本是找借口,许多专家也批抨小林制药未即时回收产品,是「致命的判断错误」。

日本财经媒体diamond online报导,资深记者洼田顺生指出,这件事反映出日本企业对于危机管理的陋习,认为「确认事实和查明原因」才是危机管理。他们太执著于这部分,除非确认事实、查出原因,否则没办法进行下一步,导致各企业在发现问题后,会花上一到二个月进行「调查」,就像这次小林制药一样,最后才宣布自主召回。

针对这样的现象,洼田顺生揭露背后四大原因:

1、若不查出原因,客户会质疑「其他产品也有风险」,影响公司商誉。

2、向地方政府或监管机构说明回收原因时,不可能回答「不知道」。

3、产品主动回收后,员工向各客户道歉时,也不能回答「不知道」。

4、社长召开记者会宣布回收产品时,也不能说「不清楚原因」,这样会造成社会大众不安。

因此,多数日本企业在产品出包时,都以「调查优先」为主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