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中年徐国能 倾向自我突破、创新与挑战

作家徐国能出版《斜杠中年》一书,勉励年轻人要不断地输入珍贵的经验,长大后才会有更多火花。当自我的内在丰富后,就像肥沃的土地,种子掉下后,才能茁壮成长。(邓博仁摄)

写年轻时的第一台摩托车,感觉骑着车「就像一道光切开夜风的缺口,奔向一个叫自由的前方」;写儿时记忆的好滋味「京兆尹」,感叹台北的新兴餐厅,已是写满法文的菜单酒单;写学生时为合唱比赛买一双白皮鞋,父母的为难与成全。人至中年,徐国能说:「写作像是保存了日常的一闪即逝,回读自己所歌所赋,便是生命诗意的来源」。

作家、台师大国文系教授,徐国能近日再出新作《斜杠中年》(九歌出版),和年轻时相较,他说:「斜杠中年是夕阳中的慢跑,每一步都在这么犹豫而思量」最大的改变在于「感受到生命的时间限度,年轻时觉得生命仿佛是无尽的」而步入中年便开始会意识到杜甫〈壮游〉所谓的「日觉生死忙」。

■生活余韵 点亮心灯

「中年,既然感觉生命有限,那就要做更多的尝试,至少能告诉自己试过了!」和年轻时带着不得不,更多为了现实世界具多元身份,才能靠多重职能创造多样人生而选择的「斜杠」不同,徐国能的中年斜杠,更倾向自我突破、创新与挑战,也是以生命至今已建构的小宇宙,去面对更多元世界而激荡不同的可能性,徐国能说:「以丰富的自我看多元的世界,才会产生属于自我的哲学」。

「每天写一点什么,四季在字句间奔流而逝」回头看自己过去的文字,往往令徐国能轰然忆起许多流逝的时光,当写作成为日常的纪录,生活余韵总是在未来的某一瞬间点亮心灯。他说:「这一切,不脱自己的阅读经验」可以说,写作、生活的触动,来自阅读,而阅读,源于经典。

徐国能自言,论写作、论阅读,自己的启蒙师是一本《唐诗三百首》;忆及在东海大学受教于杨牧,「上世纪末,后现代主义式的反经典风潮袭来,我曾问杨牧:不论西方或中国传统文学角度看,还有必要读经典吗?」他毫不考虑回答:『当然要好好把经典读完,让自己的生命和经典结合。』徐国能认为,所谓经典,不论文学、电影或艺术作品,有其超越时空打动人心的深度与厚度,让人内心幽微处被唤醒,带来生命的触动,「自外于经典是可惜的!」

■大师仍在 持续书写

作为教育工作者,徐国能从当代看古典,认为「是养成沃土」的重要养份,好的教养,也仰赖为师者的不媚俗,要能把好的作品摆在学子面前。他自己也深受汉学家、已故的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的启迪,仅管成就辉煌,但他总是亲和、慷慨「他不是学霸,而是愿意弯身倾听,乐于分享的大师,尤其愿意尊重不同文化,并理解其价值。」大师身影在徐国能看来是「温柔细致」,是在自己茫然时,能提示为学真正要义的人。

一如沉淀下来写作,一如阅读经典,中年的徐国能,不再是当年为文学奖而写,不去在乎忠于自己而写是否会在社群上被认同,他说:「文学最终救赎的还是书写者本身」即便当代充斥着KOL(意见领袖)、网红,但他仍相信「大师仍在」,他仍相信只要持续写,「至少500年后的人,知道我们这个时代在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