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金川:老有所用 怎么「用」?不拖累他人就是功德

前卫生署长、中华捐血运动协会理事长叶金川。(图/本报系资料照片)

根据内政部的人口统计资料,台湾 2021 年 1 月出生数不到 1 万人,是史上单月的最低纪录。第一季出生人数接近 3 万 5 千人,死亡人数则超过 4 万7 千多人,这是自 2020 年中首度出现「死亡交叉」-死亡人数高于出生人数的情形之后,今年人口持续地呈现负成长,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受疫情影响、年轻人不婚不生的比例攀升,预估这种「生不如死」的现象会持续扩大。

另外,台湾在 2018 年迈入高龄社会,65 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达 14%,预估到 2026 年,65 岁以上人口将占 20%,也就是说每 5 人,就有 1 位高龄长者。

国发会推估,2060 年时,65 岁以上者将高达 40%,换言之,每 5 个 人就有 2人是高龄者,而另外5%是15岁以下的依赖人口,也就是每 55 个工作人口(青壮年)要养 45 个人(包括老人及小孩),抚养负担越来越重。

因此,我们要摒除所谓「养儿防老」、「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想法,因为年轻人已没有能力养这么多人,老年人一定要为自己的老后生活做好准备。

许久以前,人类的平均寿命较短,是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因此订定 60-65 岁为退休年限,但是平均寿命已经变长,现在的 65 岁从生理和心理年龄来看,也许是以前的 50-55 岁,可以说是中壮年。就像我 65 岁时,还到阿拉斯加的冰川划独木舟、花了一个月骑自行车长途旅行。所以为什么要 65 岁退休,变成依赖人口呢?

在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到底可以做甚么,不会成为负担。要老有所用,到底可以怎「用」?

●不拖累他人就是功德

要老有所用,最基本的要件就是保持健康、不要倒下去、不要成为长期卧床的老人。

保持健康有很多做法,包括戒除烟、酒、槟榔等三大不良习惯、不要变胖及不要有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有 B、C 肝炎疾病者要积极治疗,加上保持运动习惯,就可以避免 60%以上会致死的疾病因子。

但是,健康不代表就有活力。活力、精力及体力的根基还是来自运动。

许多研究都已经指出运动的好处多多,对高龄者来说,运动可以增加肌力、预防骨松及减少关节问题、降低跌倒的风险,维持自己的体力,另外,运动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还能促进心理健康,不论是从身体或心理层面来看,建立及维持运动习惯,是迈入老年生活需准备最好的「守势」。

另外,迈入老年,最让人担忧会发生的一种情况就是突然倒下去,变成长期卧床,让自己、家人都痛苦、对社会医疗照护系统而言也是严重的负担。

会导致长期卧床的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中风)、失智、关节肌肉的下肢疾病、跌倒(髋关节骨折)、肌肉骨头相关疾病等,这些疾病中,第一项是与高血压有直接关联的疾病,其他三类疾病的预防都与运动有关,至于要预防失智,则是可以透过维持三动-动脑、互动与运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运动还是最主要关键。

当你具备健康的身体,不论年届 70、80 或更长的年岁,都可以展现出自己的老有所用。例如,我的一位朋友,今年 83 岁,他还持续在工作,每天清扫山路及整理墓园,从未中断,他还是个「扶养者」,出钱帮忙处理儿子的婚事。

另外一位朋友,55 岁才开始跑步, 70 岁开始挑战国际马拉松,他76 岁时完成世界六大城市马拉松,包括东京、伦敦、柏林、波士顿、芝加哥、纽约,拿到被称为「甜甜圈」的终极奖牌,当时,全台湾有此终极奖牌的也不过只有 50 人上下。他可以说是长者「毅力」的代表人物。

还有一位山友,年纪也81岁了,还在攀登百岳,有次入住登百岳必经的天池山庄,山庄主人还告诉他,开幕以来都还没有 80 岁以上的人来过,他是长者也能具备「体力」的好范例。

因此,建立运动习惯,保持活力,绝对是必要的。能做到这些,就是个有用的老人,不会拖累年轻人,就是功德无量。

●保持劳动力

有人总是想着赶快退休,完全不要工作,才会有充足的时间享受老后生活、才能有乐龄生活。但是,退休、不工作不代表要失去劳动力。现在台湾民众平均寿命已达 80.9 岁,而法定退休年纪为 65 岁,这只是生理年纪,心理年纪及体力其实已经年轻化,还是可以透过劳动力有所「产出」。

例如有人退休后,担任警卫、开计程车、做慈济志工、医院志工、当义警、义消⋯也有人帮忙看顾孙子等等,做这些工作,对社会及自己都有益处,是一种互利。不论有没有实际的薪水收入,是不是固定的上班方式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不要失去自己的劳动力。

不要成为依赖人口,一方面,政策上可以放宽退休年龄,国家要促成有利老人工作的环境。另一方面,社会要有意愿接纳老年工作者,善用老人提供的智慧、经验和历练。当然,最主要是老年人的心态,愿意分配时间在劳动力上,对于工作的选择及从事的服务内容保有弹性想法,只要维持「付出」,不管是时间、脑力、金钱、服务、都是一种产出,都是老有所用。

●资产要活化

根据媒体报导,台湾现在的年长世代,不少人可能拥有一间以上的房子,而且也都有存款,退休后,即便已经没有固定收入,经济可以说是无虞。

但是,千万不要只是固守资产,作为生病住院长照的「预备金」,若不得已,对医疗或长照有需求,可以用健保或是其他保险支付,不要只是一直存钱、守着钱,却没有活用资产。

活用资产有很多方式,例如,如果拥有两间房子,一间自住,另一间可以租人、收租金。像我现在多数时间居住于花莲,在台北的房子现在则是给儿子媳妇住,但是保留一个房间作为我到台北工作或与孩子、孙子、亲友相聚时,我和太太住的空间。或是,也可以尝试近年倡议的「青银共创」,也就是青年人与退休长者共事,交流合作,例如原乡产业、精致农业、社区再造等领域,长者可以投资、共同工作,开创经济产值。

●好好告别与善终

当你具备健康的身体,不论年届 70、80 或更长的年岁,都可以展现出自己的老有所用。(示意图/Shutterstock)

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没法醒来,不要串通医师凌迟我!〉,文中,我交代儿子,如果有一天,我没法醒来,不要任何管子和维生治疗,让我帅气的离开,同时把我可以用的器官都捐赠出去。死了之后,也不要追思会,丧礼、墓碑、墓园,通通不要,将骨灰火化后,混合饲料后,洒到七星潭喂鱼,并且象征性的放一点点在合欢北峰。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因为我怕万一没有准备好,匆忙间上路,该说的、重要的都没有交代,只会徒增家人的烦恼。很多人是生病之后,意识到需要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却已经没有能力交代或是来不及说就辞世了。

所以,老有所用中最可以马上做的「有用」,就是写好遗嘱、为自己的临终做好决定。因为这是一定会发生、每个人都会走到的最后历程,不管现在是几岁都可以先规划,及早交代及安排好自己的后事,决定自己最后的医疗和丧葬方式,分配好财产等,可以让家人省去时间烦恼,也能避免家庭纷争。

善终,真正的意义应该是欢喜告别,由自己决定及道别,想对家人说的、对朋友说的、也许是梦想、也许是遗憾、也许是感谢、也许是道歉,都能在生前就先说出来。

●「备」老不如 老「用」

有人说,要有乐龄生活,就需要准备好「五老」-老伴、老居、老友、老本及老用。我认为,「五老」的前面四个都是为了要保护自己老年生活不会「凄惨」,但是,并不是缺了这些,老年生活就一定不快乐,而且这五项也不全是自己可以掌握的。

●能够自己创造、及最积极的做法只有「老用」。

老有所用,不光只是有劳动力、有工作价值的用处,更正面、有行动力的作法在于保持健康、妥善处理财产、临终与后事。同时,要接受自己有的,保有正面积极的想法,活在当下,聚焦当下,就能自在享受老后生活。

本文作者:叶金川(中华捐血运动协会理事长)

本文摘自《大家健康杂志》2021年7、8月号 第395期

《大家健康杂志》2021年7、8月号 第3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