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后迎接「免疫负债」 罗一钧:传染病已蠢蠢欲动

台湾感染症医学会今年3月进行千人病毒认知大调查。疾管署副署长罗一钧(右二)提醒,疫情指挥中心解散并不代表病毒不具威胁,大众应对所有传染性疾病有正确认知。(王家瑜摄)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改变民众生活,也像是一场全民病毒公卫课。疾管署副署长罗一钧提醒,疫情指挥中心解散并不代表病毒不具威胁,大众应对所有传染性疾病有正确认知;过去3年肠病毒、流感、登革热等传染病都没有大流行,今年看来已经蠢蠢欲动。

罗一钧指出,过去3年因为新冠疫情而产生「免疫负债」,随着疫情解封,应将防疫重心移回社区及旅游常见的传染病,例如肠病毒通常在每年春夏季流行,以及今年比较反常的流感,由于冬天没有流行,随着今年2月和4月口罩陆续松绑之后,流感疫情逐渐攀升,看起来5月才会到达高峰。

台湾感染症医学会今年3月针对全台18到75岁民众进行千人病毒认知大调查,结果发现,青壮年族群对家人染疫后的重症或死亡有较多的担心,而18到29岁年轻族群则较其他族群更担心因疫情而影响人生整体规划。

另外,随着疫情发展至今,8成6的民众表示对于疫情早已无感或变乐观,主因为疫情流感化或以轻症居多,还有积极做好各种防疫措施等,但仍有13.7%的民众表示依然恐惧与害怕,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群民众也较不积极关心病毒疾病相关资讯;有趣的是,7成3的民众认为比起疫苗,提升个人免疫力才是王道。

除了新冠肺炎,生活中早存在许多被轻忽的病毒性疾病。该项调查发现,有超过2成的民众不知道引起爱滋病的HIV是病毒;只有不到6成的人知道是国病B、C肝是病毒性疾病,显见民众病毒知识教育仍需加强。

台湾感染症医学会理事长王复德表示,临床上观察,民众容易对于疾病认识不足而感到焦虑恐慌,若能建立对病毒正确认知,较能减缓恐惧情绪,甚至降低猎巫事件的发生。他也提醒,病毒性疾病可透过施打疫苗使身体产生抗体,但不代表可完全靠自体免疫力对抗,轻忽疾病影响将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错过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