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论|悠悠中秋味 浓浓家国情
玉露生凉,丹桂飘香,中秋佳节如约而至。诵读诗词,做月饼、品月饼,体验传统民俗活动,借助多种多样的形式,人们共同庆祝和感受这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时刻。
农历八月十五正是“三秋恰半”时节,故称“中秋”。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寄思念于中秋,抒感怀于明月。从杜甫笔下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白居易诗中的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到苏东坡眼中“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其中蕴含的诗意和情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别具一格。时光流转,中秋文化赓续绵延、代代流传,浓缩于其乐融融的团聚时光中,成为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
中秋月圆人团圆。“团圆”是“月满中秋”的本义所在,更是人们心中不可替代的期盼。家人围坐一堂,聊家常、吃月饼,老人给孩子讲述嫦娥的故事,孩子跟着父母吟咏那些脍炙人口的中秋诗词。月圆花好,美景良辰,在亲情的浸润下,中秋之夜显得更有趣致。心在,家就在,团圆就在。天南海北、城里乡下,“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在这个以团圆为意、以美满相宜的美好时刻,始终月明九州,情满人间。当团圆超越一人一事的悲欢,当古老的文化记忆化作现实的身份认同,中秋佳节让我们更加确认了“家”的意义,更加懂得“团圆”的价值。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时代发展,赋予中秋更多时代表达,也让相聚有了更多方式。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代替了九曲羊肠路,让相见更便捷;视频连线、指尖的互动代替了路途漫漫的书信,让联接更紧密。一张高铁票、一个视频电话,看似少了些“慢与旧的浪漫”,但人们对团圆的期盼不曾改变,对中秋的情感思接千载。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代代相传,我们又将中秋的美丽传说讲述给牙牙学语的孩子。同这种血脉亲情一样,我们寄于圆月的家国情怀也饱经岁月的洗礼,一脉相承地流传下来。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国团圆的愿景饱含着爱家爱国的共同情怀。在历史的长河中,国与家始终是难以分割的整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望着天边明月,家中的妻儿思念着常年远征的丈夫,戍边的战士怀念着魂牵梦绕的故土。人们赋予中秋“圆满”的美好寓意,除期待阖家团圆之外,更希望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家国和谐。家国两相依,家庭命运总与国家兴衰、民族前途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国家安定统一,家庭才能幸福团聚。感慨今日的幸福团聚,何尝不是得益于祖国的安定繁荣、日新又新。
不管是欢聚一堂,还是遥寄相思,千万家庭的幸福,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同频共振,无数中华儿女的成长记忆、家庭记忆和新中国的发展史融汇在一起。正是对家国的深切情感,几代人接续奋斗,为实现祖国的强大奉献韶华。在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让我们凝聚接续奋斗之力,再谱砥砺奋进新篇,不负这盛世,不负这时代。(魏晓敏)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