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女王》中炮灰人物“逆袭”,折射出每个普通人的职场困境
“找个男人嫁了吧。”
这个月,劝退看似不产生价值的女性员工有了新的“安慰词”。这句经典台词,就出自港剧《新闻女王》。不少观众声称看此剧感受到了港女不输男性的魅力,认为当内娱电视剧的部分女主角们还在等待男性解救时,港剧已然领先了几个身位。
《新闻女王》是否真是成功的女性主义题材剧,我们先按下不表。在今天的文章里,我们想先谈谈这句台词描述的“炮灰人物”——被形容成废柴,又在剧集尾期貌似“逆袭”的唐芷瑶。
因为她的身上,也折射出我们每个普通人经常会在职场遇到的困境——如何面对外界评价。
/《新闻女王》截图/
被外界评价绑架的唐芷瑶
唐芷瑶是《新闻女王》剧集开头的第一个支线人物。她声称从学校到职场所有人都在说她蠢。因此,她宁可当一个棋子,也需要得到一点被利用的价值感。
在剧集中,她的职场处境岌岌可危。作为记者,所在的新闻组看不起她,从来不给她重要机会;而当下,她的人生看似终于得到了一个机会——被誉为新闻女王的大主播文慧心给她递来了橄榄枝,只要她做好货车侧翻的新闻,她就能被调入文组。
/《新闻女王》截图/
在车祸现场,她为了证明自己“行”,把一辆停在事发地点的货车车窗敲碎,并偷走了车子的行车记录仪作为素材给了文慧心。事后,文慧心以取证不当,涉嫌违法将她开除。
即将离开电视台的唐芷瑶走投无路,只好装醉跑到前上司的楼下,她寄希望于“献身”让男上司重新接纳他。男上司拒绝了她,并留下那句“找个男人嫁了吧”的金句。
唐芷瑶陷入窘境,而背后的本质问题正在于——她处理不好外界评价与真实自我的关系。在这一段剧情中,她在外部评价中是失利者,而职场的外部评价又涉及到利益与升职,她在焦虑和恐惧中迷失自我,宁愿违法、不择手段也要获得正向评价。
她称自己是庸才,认为努力一辈子都赶不上天才。但她真的是庸才吗?其实在她做出过激行为前、在她看不见的背后,她仍是被两位上司争夺的那一个:男上司梁景仁为了留下她和文慧心发生口角,文慧心为了争取她,以不开直播为由要挟新闻总监。在剧集后期,她在事业上做出成就,甚至被封“后”,这些都说明“庸才”的评价只是相对的。
但在那个当下,她接受到的只有上司为了打击她、逼她在高压下做出成绩的负面评价,她无法依靠内部评价去客观看待这些“声音”,因此才陷入为了得到正面评价不择手段的陷阱里。
唐芷瑶是幸运的,她离职后被动地换了一个环境,这反而是一个机会。因为无法自我肯定的她,现在可以换一个外部评价体系去重新评估自己。
在剧集后期,她摇身一变成为金融轮后 (通过在一定时间内交易商业公司股权赚取差价获利的证券从业者,轮后指该从业者收入斐然) ,连电视台一两百万的赞助金也不再看得上。可以想见,她一定赚了很多钱。她的这一转变更是被不少观众称为“逆袭”。有了光环加身,她也开始劝告当时认真做新闻的前同事,让她转职,找份收入更高的工作,并嘲讽她坚持的所谓原则不过是因为没人给她出价。
但她也又一次内化了新的外部评价体系——把一个人的价值与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完全挂钩。因此,在前同事面前她有了上位者的骄傲感,才会简单把前同事眼中对做新闻的满足感仅仅与“不收钱”的原则挂钩。也才会认为,钱能打动任何人,只是价格问题。
这样的唐芷瑶即便看似在世俗意义上成功了,她自认是一种进化,但其实在底层思路上丝毫没有变——她仍旧认为只要达成外界正面评价,(新的环境中,这种正面评价是以创造经济价值来评估)“没什么放不下”。
我们扪心自问,唐芷瑶可以豁出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成功、可以放弃一切只为获得外界正面评价的成功,真是我们人生渴望的那种成功吗?反观她的前同事张家妍,或许当下陷入人生低谷,但她依旧有坚定内核,也肯定自己的价值。
唐芷瑶们的困境就在于从来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内核——身处低位时便看轻否定自己,身处高位便不可一世。她看似成功,但她脆弱的内部评价完全依靠外部构建,她也仍旧容易被更高位者PUA,被当成棋子。
/《新闻女王》截图/
从成长开始建立坚定内核
外部评价伴随着我们一生,没有人例外。
在年幼时,我们会听到各式各样的评价与建议。如果说未成年期的外部评价我们还可以选择不理会,也暂时不会产生后果,那么到了成年期,外部评价则与更多东西挂钩。达成它可能意味着拿到一次机会,获得一次丰厚收益,但也可能意味着更容易被评价者“PUA”。
怎样能科学地建立坚定内核,更健康地面对外部评价呢?从孩童期就开始培养批判性思维,并持续地训练这种思维便显得尤为重要。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课后的场景。我班里的梓洋在课后向我吐槽:“我爸妈一直觉得我很磨叽,动不动就拿这个说事。”
他期待我能给他一些不一样的评价,“还他一个公道”。
“梓洋,你先回答我第一个问题。爸妈评价你磨叽——这是事实,还是观点?”我回他。
“当然是个观点!”
区分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是孩子们接受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基本功”。
事实陈述,就是针对客观事实作出的陈述。事实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陈述,可以用一定的客观标准去验证,所以有真伪,有对错。例如:梵高是一个画家。
而观点陈述,表达的是人们的主观感受、评价、推断、建议。基于同样的事实,每个人的主观观点可能都是不同的。观点陈述,无所谓真伪,没有唯一答案。例如:梵高是最伟大的画家。
早在L1秋季课学习《呀!屁股》、《鸭子兔子》等,梓洋就反复练习过如何区分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不要把别人的观点当成是确凿无疑的事实来接受,不要以为别人的评价就是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是让孩子学会如何理性看待他人评价的第一步。
但这是不是说某个评价,只要是别人的观点,我们就不用听、不必在乎了呢?
《安妮日记》|该书亦收录于
C计划寒假思辨阅读课L5
在L5寒假的《安妮日记》一书中,13岁的小女孩安妮其实也面临着和梓洋一样的困扰。为了躲避大屠杀,安妮和父母、邻居共居一室。生活空间的局促,也放大了各种矛盾。安妮每天都高密度地面对大人们对她的各种指责和评价,为此十分困扰。如何破解这种困扰?在课堂上,我们就教过孩子们最基本的思考方法:分析评价背后的论证。
“既然是观点,爸爸妈妈为什么会这么说?他们评价你磨叽,背后的理由是什么呢?”
“他们就是觉得我做作业很慢。别人可能八点能把作业做完,我总要做到十点……”
如果把爸妈的论证逻辑拆出来,会是这样的:
理由:我做作业的速度比别人慢
结论:我很磨叽
这个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先看理由本身——“我做作业的速度比别人慢”——这符合事实吗?梓洋有点不好意思的点点头,“确实是这样的,“经常别人一个小时就能做完的作业,我得做两个小时”。
但是从这个理由,能否推出最后的结论呢?做作业速度慢,能否就说明你是个磨叽的人呢?
梓洋发现让自己感到“不公平”的地方究竟在哪里了:“我确实做作业速度慢,但我也有做事情很麻利的时候。像让我做手工、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时,我动作都很快的!”
“那为什么做作业慢,做其他的事又比较麻利呢?”
梓洋认真地想了想说,那是因为在他心中,作业是更重要的事。所以他会害怕出错、会担心被批评,每次做作业他都会反复检查,有瑕疵的地方他都会重做一遍。所以他的慢,并不在于故意的拖延、磨蹭,而在于他的审慎、追求完美。
这正是爸爸妈妈评价的问题所在。做作业速度慢,并不意味着孩子做任何事都慢,不应由此将孩子定性为“磨叽”;而他做作业慢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也不能简单归因于孩子“磨叽”。我们可以评价孩子某个具体的行为(做作业慢),但不应轻易评价他这个人(他很磨叽)。武断地给孩子贴上一个“磨叽”的标签,阻碍了我们去探究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没有意义,反而给孩子带来“标签效应“:他可能会陷在这样的评价中,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比如,梓洋如果接受了“磨叽”的标签,他可能在自己本来不会“磨叽”的时候,动作也慢下来。
这一次,我邀请梓洋翻出我们的课后作业,分析自己的特质:谨慎的行事方式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在什么时候会导向坏结果,自己可以怎样运用这个品质。
梓洋答应我,下一次上课的课前互动,他会完成这张分析表,并告诉我他的结论。
看到梓洋的行动,我知道他不会一直卡在被评价“磨蹭”的困局里继续烦恼了。他开始推动这个问题,并尝试解决它。而发生改变的原因,并不取决于“被评价”这件事本身,而是他逐渐建立起来的自己的思考框架和评价标准。它们在很多时候,比“被评价的内容”更重要。
/Linn fritz/
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
一番论证后,梓洋的“磨叽”也可以翻译成“谨慎”。可以想见,外界对个体的评价往往是可以被“中性理解”的,全看个体的思维框架如何接纳此事。
这里我们可以再总结一下,面对外界评价的思维框架:
1、听到评价后,先去区分这是事实陈述还是观点陈述
2、“为什么这么说”,拆解观点陈述背后的论证
1)理由是否符合事实
2)理由能否充分推出结论
3、洞悉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使用权衡利弊和找兼顾方案等技能去决定如何对待自己真实的特质
或许不少人都羡慕唐芷瑶创造的财富获得的成绩,但我们也需要拒绝这种赢者通吃的慕强心态。我们其实可以意识到,拥有坚实的内核,健康地面对外部评价,人也可以创造自己人生的幸福。
通往成就的路,绝不止“嫁个好男人”、或者“不找男人嫁,接受出价就能无底线”这两种选择。
撰文|大麦
编辑|蓝方
排版|番茄
校对|袁振、许栩
最新课程
C计划思辨阅读课,可以引领孩子从阅读、思辨中逐渐掌握思考工具,拥有思辨能力,让他们能更好应对未来的挑战。
如果想让孩子——
懂阅读,爱思考,善沟通,
会选择,负责任
可点击下方图片体验我们课程
欢迎扫码咨询
回复[独立思考]还可领取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