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透视》赖清德赋予宪法新解 撇清两岸连结 挟国际以令北京

中华民国第16任总统、副总统宣誓就职庆祝大会20日在总统府前举行,新上任的赖清德总统发表就职演说。(陈信翰摄)

万众瞩目的赖清德总统就职演说揭晓,最受关注的两岸论述,虽然提到了《中华民国宪法》,不过却赋予迥然不同的新诠释,从过去凸显两岸连结,变成撇清关系,并反复阐述台湾在全球的关键战略地位,以此传达全世界都不会允许北京对台动武,颇有「挟国际以令北京」之感;对于上个月北京「马习二会」上,习近平强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赖清德则以「民主共同体」、「和平共同体」回敬,要走自己的路,做世界的台湾。

赖清德的演说共分为六大段落,其中第三、第六段,都以不小篇幅着墨两岸,当提到大陆时,通篇都以「中国」称呼,不像蔡英文会交错使用「对岸」、「北京当局」;从关键字频率看,通篇讲稿共出现41次「世界」、21次「和平」、31次「民主」。

2016年蔡英文就职演说时提到「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由于按照上述二法,两岸处于一国两区(台湾地区、大陆地区)框架,当时大陆因此并未定性蔡为台独,称是「没有完成的答卷」,保留了观察期。

《宪法》的一国两区概念,一般被视为体现两岸连结,连大陆外长王毅2016年也曾在美国公开说,台湾领导人应依照「他们自己的宪法」继续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不过赖清德这次同样搬出《宪法》,却赋予全然不同的解读,他引用宪法第三条「具有中华民国国籍者为中华民国国民」,由此推演出,因大陆民众无中华民国国籍,所以证明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

赖清德会有这样的诠释,应是启发于去年的一项争议判决。2018年有位大陆民众来台骑车环岛,不幸遭路灯电击死亡,大陆家属提出国赔,去年2月高雄地院与高分院主张,依据《宪法》,大陆地区人民也是中华民国人民,应适用《国家赔偿法》,所以判高雄市工务局须赔463万。此判决引发争议后,行政院赶忙发函通令各部会,中国大陆人民不具中华民国国籍,不享有国民权利义务,旧函释应停止适用,陆委会当时回复此争议,就端出了上述的《宪法》第三条,强调从未指称中国大陆人民是中华民国国民。

一夕之间,《宪法》从体现连结,变成了佐证两岸无瓜葛,妙哉。

4月10日在北京登场的「马习二会」,当时被视为习近平在520前对赖清德的重要喊话,其中以「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为主要诉求,根据新华社通稿,通篇共提到32次「民族」,习强调要「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些解读认为这是陆方温情软调,不过显然赖清德并不领情,在520演说中,赖表示要跟全球民主国家肩并肩,形成「民主共同体」、「和平共同体」。

赖就职演说多次以台湾在全球供应链和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强调「台湾已经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台湾的未来「也是全世界的未来」,同时指中国是全球和平稳定最大的战略挑战,而国际间已有高度共识,认为台海和平稳定是「全球安全与繁荣不可或缺的要素」。

此番论述,颇有「挟国际以令北京」之感,要中共勿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台动武;520前后,大陆涉外部门密集发声宣扬一中原则,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赖的演说则传达,台湾不要做中国的一部分,而是要做世界的台湾。

对于台湾分歧的国族认同,赖清德则诉诸团结,强调无论国家名称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台湾,或台湾,都一样响亮,盼能不分彼此,大家一条心。

相较2016年520,陆方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名义发表谈话,这次则以「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名义表态,明显降格,反映陆方对台湾的战略藐视,并严词批赖「充分暴露其台独工作者的本性」。可预见未来两岸在政治、外交、军事领域,仍会持续对立紧张,经贸ECFA的关税减让项目,也会继续切香肠式中止。目前唯一可期的,就是观光旅游开放,因为这是赖习二人都亲口指示的,至少两岸领导人都希望别让官方的僵局,波及到民间的正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