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透视》曲解中华民国宪法 才是灾难

中华民国113年元旦升旗典礼1日清晨在总统府前广场举行,蔡英文总统(前左)、赖清德副总统(前右)与台北市长蒋万安等出席,并向现场民众挥手致意。(黄子明摄)

总统大选辩论会落幕,《中华民国宪法》成了争辩焦点,宪法与九二共识、一国两制的关系,也陷入各说各话。其实《宪法》是阐明两岸关系的国家定位,「九二共识」是两岸对话的政治基础,「一国两制」则是中共对国家统一后的制度安排构想,三者存在部分关联,但性质与内涵各异,不宜以意识形态主观去过度延伸诠释,偷换概念、混淆民众认知。

根据《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开头即提到「为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增修;第11条提到「自由地区与大陆地区间人民权利义务关系及其他事务之处理,得以法律为特别之规定」,该句所说的法律,即为俗称两岸人民条例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也就是根据《宪法》和两岸人民条例,两岸定位为中华民国下的两个地区。

再看「九二共识」,其原汁原味内容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对一个中国涵义则「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述」,大陆海协会致函表示「充分尊重并接受」。这些过程和内容,皆完整呈现在大陆国台办官网。

至于「一国两制」,则是大陆对国家统一后的两岸定位构想。

这三名词的两两关系为何?《宪法》与「九二共识」,都体现一国(中华民国)两区,以及谋求国家统一的远景;《宪法》与一国两制,同样反映一国两区概念,若按目前两岸各自实施不同制度的现实,也可视为一种「一国(中华民国)两制」。

至于「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的关系,前者是两岸未统一下谈判协商的互信基础,后者是中共对国家统一后的制度安排,并不相同。据国台办前新闻局长马晓光2019年1月的说法,「『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后的制度安排」。

检视几位蓝绿政治人物发言。侯友宜说「接受合乎《中华民国宪法》的九二共识」,此说法符合《宪法》的架构和法理,他表达的是两者精神一致,并非绿营所批评的九二共识被写入《宪法》。

2016年2月,大陆外交部长王毅在华府智库CSIS,曾期许蔡英文「依照『他们自己的宪法』,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此罕见表态,也体现北京很清楚《中华民国宪法》架构对两岸关系的积极意义。

赖清德失言称「《中华民国宪法》是灾难」后,蔡英文总统1日替赖灭火,也批侯「把九二共识跟宪法混为一谈,会使得中华民国宪法落入九二共识化的风险」。

然而,《宪法》与九二共识,确实存在相同的精神和概念,反倒是民进党从2019年以来,屡次将「九二共识一国两制化」,才是更大的误导和风险。因为「九二共识」是可以让两岸恢复对话的互信基础,但不代表台湾要照单全收中共提出的所有主张,台湾在与大陆互动中,只要牢牢守住《中华民国宪法》的框架和立场,仍然可以争取许多谈判空间。

再说,如果赖把相关法规视为「灾难」,为何这几年民进党在国会占多数的完全执政下,不把《两岸人民条例》里觉得刺眼的字眼删一删?

「九二共识」一词是2000年政党轮替时,苏起考量民进党可能会排斥「一中各表」里的「一中」,所提出的创造性模糊。值得注意的是,赖清德似乎正采取另一种创造性模糊,将蔡英文的「遵循《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以「蔡英文路线」概括代称,而不愿直接说出遵循《宪法》。

中共推进两岸关系绕不开中华民国,就像民进党处理国家定位绕不过《中华民国宪法》。用「九二共识」恢复两岸沟通,用《宪法》捍卫中华民国,「一国两制」也不是北京说了算;曲解中华民国宪法,才是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