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朗神」 馬林魚阿拉斯的時空穿越術

在大联盟多数打者普遍追求全垒打量产的情况下,马林鱼内野手阿拉斯反其道而行,努力击出更多的安打。他本季曾有不少时间维持4成以上打击率,目前仍以.391打击率暂居全联盟打击王。 美联社

过去二十多年,大联盟历经了多次球风转变。2000年初期,由奥克兰运动家总管比利.比恩(Billy Beane)带领的「钱球」(moneyball,另译「魔球」)革命,借由科学化的统计分析,发现高上垒率、高长打率,但打击率低的球员,长期被市场低估。这样的建军策略,让预算不多的运动家,得以与财力雄厚的大市场球队抗衡。而运动家的成功,也让俗称「赛伯计量学」(sabermetrics)的棒球统计方法,成为显学。而大约从2017年开始,越来越多打者尝试「球往天上打」的攻击策略,提高击球仰角,联盟飞球的比例增加,进一步让联盟全垒打数量大幅增加。这样的「飞球革命」造成的影响,就是大多数打者尽可能追求全垒打,即使因此让三振的次数增加,也没有关系。直到现在,这仍是多数球队主要的进攻策略。

但当所有球队都在追求最优化的进攻效率,尽可能以全垒打取得分数,三振、保送的次数都增加的时候,球打进场内的比例减少了,球赛也确实变得较为无趣。而在这样的进攻环境下,毫无长打能力,但打击率高得夸张的迈阿密马林鱼阿拉斯(Luis Arráez),可说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独特存在。

阿拉斯去年才在明尼苏达双城拿下美联打击王,今年转队马林鱼,他的绝佳手眼协调和打击技巧,以及极端的打击型态,比去年发挥得更淋漓尽致。不仅刚开季就缔造了队史首次的完全打击纪录,官网Statcast的数据页面显示,阿拉斯的打击率(0.391)、挥空率(8.5%)、预期打击率(0.332)、被三振率(5.2%,远低于联盟平均的22%)、都是全联盟最顶级。但同时,他的击球初速(88.1)、强劲球比率(Hard Hit %,23.4%)、完全击中球心的比率(Barrel%,1.8%),却是联盟垫底的数字。球季至今进行已超过三分之一,他也仅仅只打出一支全垒打。乍看之下,阿拉斯只求把球「碰」进场内,完全不在意击球品质。但真的是这样吗?

挑战四成打击率之路是非常的艰辛,阿拉斯除了要更精准的选球外,还要应付越来越多的近身内角球。 美联社

担任MLB Network分析师的比利.瑞普肯(Billy Ripken,创下连续出赛纪录、「铁人」小瑞普肯Cal Ripken Jr. 的哥哥)就曾分析,因为阿拉斯的打击特性和近乎水平的击球仰角,只要击球初速在90英哩以上,就有很高的机率将球打成安打。也因此,虽然他较少将球打得特别强劲(官网定义「强劲击球」为95英哩以上),他仍然有极佳的预期打击率,挑战四成打击率,一点都不侥幸。

各项数据显示,阿拉斯就是一位完全没有长打能力、擅长把球打平、打到球场各个位置形成安打的「打击率魔人」。他今年的BABIP(场内球安打率)是违反常理的0.415(联盟平均为0.296),可以预期会往下修正,但生涯BABIP是远高于联盟平均的0.347,已不能用「运气好」来解释。这表示他的击球策略,就是摆明要牺牲长打、追求安打上垒。而到目前为止,他的0.391打击率,遥遥领先联盟第二名的洛杉矶道奇弗里曼(Freddie Freeman)的0.338。如果可以持续健康出赛,阿拉斯今年要拿下国联打击王奖项,机会相当高。

马林鱼总管伍佩琴(左)在赛前练习时特地拍拍阿拉斯(右)的肩膀为他打气,马林鱼队史上曾有高登和拉米瑞兹拿过国联打击王,阿拉斯本季可望成为第三位。 美联社

像阿拉斯这类「水枪型」的安打机器,在当代大联盟已经很少见,而上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当属「朗神」铃木一朗。如果把阿拉斯至今五个球季和一朗在大联盟的头五个球季拿来比较,可以发现一些惊人的相似点:两人的打击率、上垒率、长打率、OPS、BABIP、三振率等数据,几乎不相上下,而比较不同的,则是阿拉斯比一朗更会选保送(8.6%的保送率比一朗的6.3%高上许多),而一朗打全垒打的能力则更好一些。(另外,阿拉斯远远不及一朗的,则是他低于平均的守备和跑垒,跟守备能力和速度都是大联盟顶级的一朗,相差甚远。)这也难怪,在去年六月,一场双城和西雅图水手的比赛赛前,在水手担任特别助理的一朗,特地跑去跟阿拉斯打招呼,并称赞他是联盟中他最欣赏的左打者。「朗神」的当面称赞,让当时才二十五岁的阿拉斯,受宠若惊。

相较于一朗活跃的二十一世纪初,「钱球」革命才刚开始、打击率仍然被大多数球迷和管理阶层重视,阿拉斯所处的2023年,是一个相当不一样的世界。打击率已经不再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数据,投手球速也越投越快,要用一支又一支的一垒安打堆叠出马林鱼目前全队最高的WAR值,比一朗的时代,要更为困难。事实上,如果我们把时间轴再拉远,阿拉斯根本就像是个穿越时空的时间旅人,用一百多年前最流行的方式,和信奉强力棒球的现代人在大联盟场上切磋球技。

丹尼尔/制表

十九世纪下半叶,棒球刚开始在美国发展的时候,对于如何记录球员的表现,并没有明确的惯例和规范。被誉为「棒球之父」的亨利.查德威克(Henry Chadwick),算是第一位将棒球数据系统化的重要人物。查德威克在英国出生,十二岁移居纽约,他在开始接触棒球之前,打过板球(cricket)和规则类似的绕圈球(rounders)。1856年,担任记者的查德威克在纽泽西州哈德逊河河畔的乐土球场(Elysian Fields)看了一场当地球队的棒球赛,从此深深被棒球吸引。隔年,他加入周刊《纽约快艇》,从这时候开始,他就致力于棒球的报导与推广。

在查德威克将棒球数据系统化的过程中,许多单项数据,都是从历史悠久的板球借用而来。但他不久之后就发现,板球数据没有「安打」的概念,并无法准确反映棒球的个人表现和成就。1867年,查德威克服务的《纽约快艇》上的棒球纪录表,将「安打」(hit)独立列出,算是突破性的让现代棒球的打击数据,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到了1872年,「打击率」的数据首次出现在这份刊物上,而不久之后成立的国家联盟,也将打击率定为官方数据。从此,「打击率」成为衡量打者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一直到一百多年后的钱球革命,才有了改变。

在查德威克的时代,不仅仅打击率是众人奉行的准则,现今认为得分效率最高、最让人血脉贲张的全垒打,却被认为是一个「不甚道德」的得分方式。用查德威克自己的话说,全垒打是「最简单的安打」,而且打出全垒打,让打者不需以最快的速度跑垒,「跑垒所需消耗的体力,是对打者力量和能力的考验」。同时,全垒打也让棒球失去乐趣,因为优异流畅的守备、精彩的垒间攻防,都因为一棒出墙而看不到了。

阿拉斯的打击型态,正巧是查德威克最为推崇的棒球伦理学:以优异的击球技巧,把球打进场内,形成安打,再靠着安打串连为球队攻下分数。也许这并不是最有效率的进攻方式,但却可能是最有美感、最符合棒球「历史原型」的进攻方式。当然,我们不可能再回到那个投手不投三振、打者不追求长打的「死球年代」,但当全垒打和三振已经太过泛滥,阿拉斯带给球迷的,是已经接近失传的查氏棒球美学,是最接近「古代对决现代」的投打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