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特供模式」,能救BBA吗?

中国新能源车鏖战的火把,烧向外资豪华品牌。

在7月宣布退出价格战的宝马首当其冲。其8月在华销量仅3.9万辆,同比下滑42%,这是宝马近两年以来的最低迷的销售成绩。

奔驰拥有相对稳定的销量,但利润的接连下滑,也让其不得不未雨绸缪。9月初,奔驰宣布在华增资140亿元,同时官宣了两款全新乘用车型的信息。以价换量措施还未伤及根本,但奔驰正在为中国市场做长远考虑。

销量上已经落下差距的奥迪,压力传导至制造基地。

在比利时街头,数千名工厂员工正在抗议奥迪布鲁塞尔工厂的可能关闭。这是奥迪旗下首个电动汽车工厂,负责Q8 e-tron车型生产,此前一度有传言称这里将成为Q4 e-tron的补充生产地。

但很遗憾的是,这两款车型市场需求均不及预期。目前,产品装配线已暂时关闭,工厂下调了今年的利润目标,正在研究工厂重组。

面临着最大威胁的奥迪,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转型之路。在中国市场,奥迪最具变革性的举措,就是与上汽打造了新的电动车开发模式。

过往,外资车企的汽车产品大都在总部完成开发,通过中国的合资公司完成量产导入, 但今天,奥迪与上汽的电动车开发模式,则大相径庭:这款车将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使用中国供应链、在中国上市。

而这样的开发模式,正成为大众、奔驰等跨国车企在中国的一致选择。

奥迪将希望投向中国

自去年起,奥迪与上汽在电动车方面的深入合作的消息便层见叠出。今年9月,奥迪首次向外披露了其与上汽新合作项目的具体信息。

项目CEO宋斐明表示,奥迪上汽是独立于上汽奥迪合资公司的一个新项目,致力纯电新车研发,开发工作将由奥迪、上汽及上汽大众团队共同参与。

目前,奥迪从德国总部委派了50余名技术专家到上海参与研发工作,新车将于今年11月亮相,明年正式推向市场。宋斐明表示这不是一次试点,而是奥迪与上汽打造的全新合作模式。

36氪进一步获悉了相关细节。奥迪上汽项目首款车在内部的代号为「purple427」,是一款B级纯电车。这款新车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计划周期不足18个月,相较奥迪e-tron系列缩短了一半有余。

有供应链人士向36氪表示,奥迪上汽项目全面启用上汽供应链,“几乎的工作都是和上汽团队对接,奥迪仅在个别配置介入”。而这款新车,首批将仅在中国市场上市。

对新项目的积极态度似乎表明了,奥迪正将品牌命运寄希望于,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使用中国供应链、首批仅在中国上市的新合作模式。

这并不是奥迪第一次搞“中国特供”。

过去,奥迪原型车由德国研发中心负责设计开发,位于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一汽奥迪与上汽奥迪,根据自身品牌定位,对原型车做少量设计改动,并匹配部分本地供应链,在本土工厂生产后,推向中国市场。

这样的合资模式用至少5万元的优惠,提供了更长轴距的车型,奥迪在中国最畅销的A4L、A6L车型便是合资模式产物。

燃油车时代,奔驰宝马奥迪都用这样的合资模式,从中国市场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利润。

如今,奥迪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

销量困境催生新研发模式

新特供模式的背后,是奥迪在华销量的困境。

2024年上半年,奥迪在华销量下滑4.9%,虽然跑赢豪华车大盘,但奥迪在华销量总数仅为奔驰宝马的一半。由于销量减少,且议价能力较弱,奥迪集团营收、利润与现金流都在下跌。

奥迪电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同样不温不火。一汽奥迪Q4-e-tron半年卖出7471辆,上汽奥迪Q5 e-tron则仅有2200辆。奥迪电车上半年销量总和,不及一些头部国产品牌的月销量成绩。

但中国偏偏是奥迪最依赖的市场——2023年财报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对奥迪全球财务收益的贡献率高达60%以上。

奥迪不得不在中国加快转型的步伐,新项目便是奥迪的翻身之仗。

知情人士告诉36氪,上汽主导了奥迪上汽项目的工程认可部分,奥迪团队则负责PPAP认可,“这款车的整车定义与设计、零件开发都由上汽来主导,但这一切需要经过奥迪的最终质量认可,才能进入生产”。

这意味着,从外观到内饰设计,从驾控到智能化体验,奥迪上汽的新车或将不再具有“德国味道”,而是由中国团队主导,为中国用户打造。有行业人士向36氪表示,“奥迪坚信质量仍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但也承认了中国车企更懂中国用户”。

在关键的成本把控环节,奥迪上汽项目更是全面挪用了上汽的供应链。

多位供应链人士告诉36氪,老合资模式下,两汽必须大幅沿用总部供应链,仅在轮胎等微小范围具有更换权。但新项目中,相当一部分零件已更换为上汽供应链中的企业。新项目的询价、定点到开发,也是由上汽团队来主导。

供应链的彻底“上汽化”,带来的直接效果便是成本优势。奥迪上汽的新车,将拥有比传统奥迪车更优秀的价格竞争力。

奥迪上汽使用的“新中国特供”模式,其实源于母公司大众汽车。

过去一年,大众与小鹏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一是小鹏将参与开发大众新电车的电子电气架构,二是就车型及平台的共用零部件,双方订立了联合采购计划。

而这一切,将由大众在安徽新成立的研发中心全权负责。简单地说,大众未来在中国推出的新电车,将由大众中国团队主导开发、使用中国供应链、在中国工厂生产,且只在中国市场上市。作为子品牌,奥迪的策略如出一辙。

新研发模式,直指奥迪们面临的两大问题:中国市场销量下滑、电动化进程不及预期。

“新中国特供”,行得通吗?

奥迪在今年7月发布了一份激进的战略规划,其承诺到2025年将实现约80万辆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车型的年销售额。而2024年上半年,奥迪插混车型销量暂未公布,纯电汽车在全球仅卖出7.7万辆。

不夸张地说,奥迪需要创造现象级产品,才能如期完成目标。奥迪上汽的使命,似乎就是在中国这个新能源车的最大市场,制造爆款新车。

奥迪上汽CEO宋斐明曾公开表示,无论产品定位还是价格,奥迪上汽不会再只对标奔驰和宝马,蔚来、理想等品牌都是其研究对象。

而于2025年上市的这款新车,将使用来自国内智驾供应商Momenta的技术方案,在智驾能力上对标新势力,达到L2+级水平,提供城区道路导航辅助驾驶等高阶功能。可见,智能化是奥迪认为能提升产品力的核心方向之一。

而这样的“新中国特供模式”,也正在成为外资品牌转型的趋势。

同为豪华品牌的奔驰,也在放大中国研发团队的主导权。其于明年上市的新车纯电CLA,首次启用中国本土智驾供应商,将应用行业领先的“端到端”技术方案,提供城区道路导航辅助驾驶等功能。这个功能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且首批仅为中国用户开放。36氪此前曾报道,奔驰正在考虑供应链在中国的本土化,而这一切,也都将由其中国研发团队来操刀。

中国市场的用户需求,与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速度,的确已超越外资车企的想象。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近日公开表示,“这种领先已经是一种 「生存威胁」”。

中国作为新能源汽车增量最大、速度最快的市场之一,外资车企没有放弃追赶的理由。由中国团队主导、使用中国供应链、首批仅在中国市场上市的新中国特供模式,便是性价比最高的捷径。

但知情人士告诉36氪,奔驰于明年上市的新车纯电CLA,其指导价或在30万元以上。这是一款B级轿车,在中国市场,同为B级纯电轿车的小鹏MONA 03售价11.98万元起,比亚迪海豹EV售价17.58万元起。本土化程度较浅的奔驰,在成本与售价上优势并不多。

直接挪用上汽供应链的的奥迪,在产品与售价上都值得期待。

但中国市场推陈出新速度太快,问界王牌车型M7在两年时间,进行了一次改款及两次新版本发布,其累计交付量目前已突破22万辆。

中国企业,正在用最快的速度,将产品与技术迭代并交付给用户。作为跨国企业,纵使新车仅在中国市场上市,也无法避免跨国决策流程。当BBA们对眼下市场作出改变性决策时,中国车企或许已在筹备新车发布了。

当然,以BBA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仍然具有品牌力与号召力。「新中国特供模式」能否一改BBA们在华销量的颓势?速度与程度或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