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大陈树群 获科技部杰出研究奖

中兴大学陈树群教授开发「会呼吸的防砂坝」获科技部杰出研究奖。 图╱中兴大学提供

「1996年贺伯台风造成严重的土石流灾害,带给我很大的震撼!接着1999年921大地震、2001年桃芝台风,造成大量的损失与伤亡,更让我觉得脚步要加快!」中兴大学水土保持学系终身特聘教授陈树群,为国内灾害防治先锋,26年来,全心投入堰塞湖、坡地灾害防治工法的研发,设立全球首创原尺寸土石流及堰塞湖实验场,开发「会呼吸的防砂坝」,希望找到一条兼顾防灾与生态的路,近期荣获科技部杰出研究奖。

1991年陈树群教授至中兴大学服务,初期以理论研究为主,直到贺伯台风袭台造成严重的灾害,才让他意识到过去做的研究都只是纸上谈兵,他应该要做一些对社会有贡献的事,于是开始走入乡野,了解土石流灾害成因,同时与水土保持局合作,联合北中南学者,建立起全台500多个土石流社区的疏散避难辅导,提供各家户防灾地图、教导避难知识。

「2001年桃芝台风时,疏散避难发挥了一些成效,更让我觉得投入民生研究是有意义的。」2017年南投东埔蚋溪堰塞湖堵河,陈树群教授当天即赶到当地辅导居民,其中有一家人逃出时,女儿抱棉被、阿嬷带电锅、阿公带着祖先牌位,那一幕令他印象深刻,人们在最危急的时刻,带上了最重要的东西。他看见了生命的传承,也更加确信自己有责任为台湾人的安居乐业贡献心力。

兴建防砂坝是国内外防范土砂灾害最普遍的作法,然而经过五年、十年,上游地质安定后,拆不掉的坝体,反而成了阻碍生态发展的紧箍咒。灾害防治的过程中,屡屡引起环保团体的抗议,陈教授开始思考,如何找到一条防灾与生态共存的路。他因而开发出可调栅栏式防砂坝,亦称为会呼吸的防砂坝。

「以往防砂坝的兴建都是永久性的,盖了就不会拆,但我认为盖坝时,就要想到如何拆坝。」会呼吸的防砂坝,概念就像积木,在水泥基座上,建造可调式栅栏,透过土砂崩塌情况监控,上方地质稳定时,可以逐步拆卸,有需要时再装回去。

陈教授指出,工法并不难,但最难突破的是观念。2006年可调栅栏式防砂坝取得专利,他开始到处演讲推广,但在国内并未获太大重视,2009年他放弃专利权,希望这项属于民生的专利提供给大家使用。直到2011年,亚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钢铁集团日铁公司,特地来台请求技术授权,这项技术才开始受到注目,当时陈教授无偿技转,日铁公司为感谢陈教授,特地在中兴大学惠荪林场兴建一座依照其构想打造的调整式防砂坝,价值约8百万元,这也是台湾第一座可拆解的防砂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