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达海基领军 离岸风电国产化

兴达海基的二座管架式水下基础,左边已完成产制,右边进入大组二工站。图/兴达海基提供

中钢为配合国家绿能政策而成立兴达海基公司,从事管架式水下基础(Jacket)的制造,并以建立本土供应链及落实国产化为使命,除为台湾绿能产业开路,奠立永续发展的基础外,也为台湾的用钢产业提供转型升级高值化的机会。

兴达海基表示,由于欧洲发展离岸风电水下基础产制逾30年,无论产业、技术皆相当纯熟,但台湾因刚起步,国内供应链厂商几无相关的产制技术与经验,要在短期内建构出100%本土化供应链产制能力与能量,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过去一年半来,兴达海基与国内供应链厂商于水下基础的产制过程,面临不断的设计变更、疫情冲击和高阶銲工人力不足等等多重挑战,兴达海基与国内供应链厂商携手合作,并整合中钢集团与台船、台蚀公司的专业能力,同时积极寻求国内外专业技术团队如西班牙Nervion、挪威DNV、金属中心、中钢技术研发团队等的协助,克服技术瓶颈,建立高难度的銲接技术及完善的品保、品管与监造制度,使关键零组件的产制能力得以建立,可稳定供应兴达海基所需零组件。

兴达海基指出,该公司水下基础的组装制程共有15个工站,包含转接段(Transition piece,TP)、上部结构(Upper Block,UB)与下部结构(Lower Jacket,LJ)等三个半成品产制区,及大组一(TP+UB组銲)与大组二(UJ+LJ组銲)等工站。

目前已建立高精密銲接、喷涂,及三度空间尺寸精密量测等技术,第一座百分之百国产化管架式水下基础已于7月初完成产制,走过从无到有最艰巨的历程,在头过身就过下,就如同汽车的组装产线一样,目前第二座水下基础已进入大组二工站,而有四座水下基础同时进入大组一工站,进入连续性生产。

兴达海基表示,这一路走来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仍坚持国产化的使命,并与供应链厂商携手合作,落实政府水下基础国产化政策,奠立离岸风电绿能产业本土化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