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都关门了,奥数还要学吗?

这两天,教培界的两大巨头,新东方和学而思黯然出局,似乎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但和“双减后”机构的凉凉相反,教辅界却开始热火朝天,家长们纷纷戏称,“囤书时代”到了,而传说中最该坚持自学的科目,往往就是奥数。

是啊,龙头老大不在了,奥数还到底学不学?怎么学?真是让人左右为难。那么,作为一名过气的小奥数选手,就借此机会,谈一谈曾经的竞赛心得,以及自家对孩子学奥数的打算吧。

一个过气奥数er的自白

之前,胡萝卜经常调侃自家的奥数和高中数学,坚持理科学渣的身份。毕竟从小到大,我都是被一堆C9的理科生日常diss着苟延残喘的。但在普娃中,应该还是能代表了没天赋学奥数,正常发挥的水平。

胡萝卜应该是在一两年级的时候,因为数学比较好,学校让买了一本书,直接开始参加竞赛的。这本书陪伴了我6年,是家里唯一的参考资料和题库。小学校内还有每周一节奥数课。

在这个配置下,小学应该是每次参赛,都会得个华罗庚金杯赛区市二等奖,五年级时得了全国二等奖。

然而上初中之后,啥都没有了,也没有再买过任何一本初中奥数书或者试卷,我那特别佛系的爸妈根本没觉得奥数是个问题。而什么培训班,我是如此闻所未闻,以至于到遇到队友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那些拿一等奖的家伙是要去上课做题的!

在这种情况下,初一直接上阵还拿过市三等奖,初二当然就看不懂题目,拿到最后一个区三等后,从此消失在茫茫人海……

回首往事,在奥数上的这种折戟沉沙,多少是羊放得有点过头。很明显,万年老二的我根本没有什么数学天才,但如果初中继续学习的话,在奥数上吊个车尾还是有希望的吧。

这也是如今,我不太同意自家爹妈的纯放养教育,觉得娃的兴趣还是要稍微管管的理由。

从这个学奥数的路径来看,我应该算是天然系选手。在有的数学的日子里,还是很享受数学带来的快(xu)乐(rong)的。 但 是呢,有了娃之后,早就有心理准备,曾经的一切快乐都属于自己,而对孩子的一切妄念,都会镜面反弹。

毕竟娃的DNA还有一半属于队友,一个小学阶段跌破底线的学渣~

于是在娃出生之前,胡萝卜就想清楚了,作为一个特别佛系、有爱的公号er——

我的女儿别的什么都可以不学, 但一定要学奥数!

天哪,为什么胡萝卜也打起了鸡血?放心,我绝对不是要推销什么奥数书或者课,只是想从一个比较少谈的角度,分析一下——

妹子学奥数的意义

首先,有思想准备,自家孩子总有一天会接触奥数,这当然不是为了升学。众所周知,现在数学竞赛保送的门槛已经有多高——

跟14亿让老外闻风丧胆的asian竞争奥数,恐怕还不如走体育特长进清华的名额轻松,毕竟跟杨倩比射击的才有多少人?

正如胡萝卜自己,从来没有从奥数上得到过升学的利益。但我一直很感谢奥数,引导了一个孩子走向有逻辑,高效、重视分类的思维习惯。

而这些思维方式并不需要特别复杂的计算,入门后,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而不是机构手把手教了让你背)即可。

其次,作为一名女性,学习奥数的经历,让我早年在面对性别偏见时更有自信——虽然我从小生活在城市,没有传说中的重男轻女,但消费社会对女性的异化一样严重。

尤其在我自己家里,我爹的梦想是女儿穿着漂亮的小裙裙,张口就来一段伦敦英语;我妈最爱关心我的一件事儿则是:"出门时一定要涂口红哦!”他们都是C9理工科出身,铿锵有力的技术骨干,但对女儿的想象几乎跟5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没有两样……

也许,多少是奥数练习中与世隔绝的专注,和敢打敢拼的心态,才让胡萝卜敢于怀疑这种传统的“女性气质”,没有被养成一个林黛玉习气的花瓶。

所以在有了女儿之后,我考虑奥数的一个重点,也是生怕她被这种“女性化”的诱惑所裹挟——当然生了之后咱发现自己想多了,她连人都不太想当。

OK,这下学奥数的理由都有了,重点来了——该怎么学呢?

好的,那么学习的第一步,是——

确定你的孩子已经适合奥数

可能有些读者开始愤怒了——这不是老一套吗?奥数只适合少数有天赋的孩子?要已经知道有天赋,还来看你这么多废话?还不直接去看微积分了!

请注意,在我看来,除了少数在课内数学都有困难的儿童,奥数适合所有的孩子,只看父母能不能接受奥得有早有晚——

跨级脱颖而出,在激烈的竞赛中获奖,可能只适合少数有天赋的孩子。但学一些奥数的理念、思路,适合所有孩子,但家长要先确定小朋友的基础已经打稳了,而不是早早把进度交给套路,把孩子扔给机构,

而什么是小学奥数的基础?乃是——

游刃有余的计算力

重点在游刃有余,而不仅是计算力。如果家长对数学的兴趣是0,那可以不用看我之后说的话,直接给一个粗略的估量方法,就是孩子的校内数学成绩——

一年级拿100分,不一定能学奥数。但如果考试时间是40分钟,孩子能在20分钟内把二年级的数学做到95分以上,可以考虑奥数。

有空看点数学的家长,可以继续往下看了——

作为一个当年的野生奥数选手,我一直觉得现在小奥机构饱受抨击的原因,就是让许多孩子太早开始正式的奥数。殊不知在开始奥数之前,需要充沛的计算力——快速大数字计算、数感打底子。还没走好就要学跑,不骨折算是轻的。

(文字比图更精彩!)

什么叫游刃有余?入门阶段的奥数题,不管看上去多简单,都需要孩子至少有千位水平的快速计算能力作为基础——也就是两位数加减乘除心算。如果有主动思考怎样速算巧算的兴趣,那就更好了。

比如当年的低年级奥数,经常喜欢用考试的年份,作为出题的元素,也就是199X什么的,其实也就是千位级别的运算能力。

否则,即使学会了简单题目,计算力的不足,也会让孩子在学习一个题型时,不能做到真正举一反三,只能靠套路撑场面。一旦进阶之后,还是可能回头循环反复。

空口无凭,现在我们来看一看——

一道送分题背后的水深

先出一道小题目吧:

18个苹果,分成数量各不相同的5堆。请问最多的一堆有多少个?

机构肯定有各种方法,教会小朋友分成1,2,3,4,8。这样的5堆。

当然,在公布答案之前,至少要让孩子自己独立想出:10个苹果分3堆,能分成1,2,7。再做这样的题目,才有思维训练上的价值。

那我们现在假设小朋友就是会分3堆了,也学会5堆了。那么,奥数入门真正的题型应该是下一道题:

5784个苹果,分成101堆,请问最多的一堆有多少个?

什么?说太难了,孩子只会做20以内的加减法?

那为什么不等到二年级,再真正地举一反三,去做通这个题型呢?

这道题真正的要求,就是1-100,甚至更大的位数连加的巧算。

如果孩子的基础扎实了、思维打通了,一年级还是四年级做会这道题,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培养计算力的误区

既然谈到计算力,胡萝卜一秒钟都不想浪费在“怎么培养娃的XXX”的话题上,因为这世界上多的是各种牛蛙秀,或者各种练习册。我肯定不是最积极的一个,不配回答这种问题。

只想提醒大家一个要点——培养计算力,不是超龄天天刷题。

很多鸡血家长相信,早刷多刷,就能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最后你会发现胜出的一部分家庭自带天牛,不刷也有跳三级的数学水平;另一半就像我家对面马路的老板娘一样,只是天天多了一个小时吼娃为什么不会做60÷12。

计算力这个东西,并不是数学本身,我觉得它应该算一门“机械学科”,就像自主阅读、书写、某些体育一样,严重依赖生理发育水平。程度不到硬要拔高,家长和孩子就是互相折磨;突然窜一窜发育了,一下子就水到渠成。

依赖发育,就有早晚,所以说三年级学奥数,对很多孩子来说一点都不晚,因为他的大数字计算能力刚刚发育好,一点都不影响后续的数学潜力。

小朋友练习计算的路径上,重在每一个节点——凑十、进位,两位数口算、乘除……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的顿悟,不宜人力揠苗助长。

在有顿悟的基础上,再进行能力范围之内(而不是“趁热打铁”去拔高)的速度训练。

当然,无论之前说了奥数多少优点,还是要强调一句,适合也好,信仰也罢,我们都要记住——

奥数不是培养思维的唯一途径

尤其是小学奥数,它的本质,只是数学的游戏,是需要快乐和刺激感支持的。这也是为什么强调计算速度的原因,算得快不一定能学好奥数,但算不快的奥数往往不会那么开心。

至今还记得,作为一名野生选手,每次去竞赛的时候,总有很多题型方法见所未见,全靠数感当场硬拼。那种刺激和数字高速运转的快感,在没有游戏的当时,就像是孩子们的王者荣耀了。

既然是游戏,你见过一个孩子哭着打游戏吗?如果有,那一定是哪条路走错了。也许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也许是时机未到。

那么,让孩子“游刃有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降级水平开始奥数,比如三年级的学生从二年级奥数开始,二年级从一年级奥数开始。如果娃的能力足够,他们自然会快速晋级的。

“胡萝卜胡萝卜,那一年级从哪里开始呢?”

呵呵,谁让一年级的孩子非要刷奥数的?

你看他是不是倒闭了?

原创目录

胡萝卜还写过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