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布力年会聚焦数字化转型,探讨制造业升级挑战
在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大趋势下,数字化与绿色低碳“双转型”成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2月21日至23日,2024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召开。在子论坛制造业论坛上,企业家们探讨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状、难点与对策。松下(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赵炳弟表示,疫情三年里,松下没有像外面所传说的离开中国,反而增加了17个产业的新生产平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供应链体系最为完善且最具竞争力。
谈及制造业面临的挑战,玉峰实业董事长、维生益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康伟表示,首先是产品制造靶向问题,由于之前成本比较低,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制造业入行门槛变高、投资额更大。其次是制造业进入迭代时期,比如企业家管理和传承迭代,以及新兴技术下创业逻辑的变化。再次,群雄逐鹿时代下,制造业正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王康伟表示,制造业的内卷发生在创新、差异化或者是品牌化较低的产品领域。由于生产材料、工具、服饰等领域标准门槛较低,当一个潮流出现时,大家都去做。他建言,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是做到品牌化,并加强行业和产品标准,配合国家政策把行业标准做出来。同时,制造业研发投入还需持续加大,只有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科技研发创新和科研人员身上,给出的正向反馈运转到公司内部,产品才能不断迭代。
黑湖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周宇翔在谈及供应链转移问题时表示,在面对着工厂供应链转移向越南等国这一情况时,我们通过给工厂补贴或者劳动技能培训来进一步降低成本,其实很难做。他认为,现阶段已有不少客户开始思考或已经把部分产品的生产放在越南、印尼等国。尽管大家会认为当地基础设施差,工人卷不起来,但在未来三五年里,越南、印尼等国也将会出现很好的基础设施,也会有更高技能、更职业化的工人。对比之下,到时候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将不再是优势。
周宇翔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提及,去年部分中小企业出现产能下降的情况,部分工厂产能在6月处于低谷期。他表示,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工厂消化大量来自疫情前积压的市场订单,继续扩大或者维持生产规模。但国际市场的海外需求降低、外贸订单递减,海外订单的供应链发生转移,其中部分制造业流向东南亚等地区,工厂产能呈现下降趋势。
制造业正在寻求转型升级,周宇翔告诉记者,一些如希音上游服装供应链工厂等中小企业,通过发力柔性制造、“小单快反”的方式,提供精准需求预测和灵活供应链策略,帮助工厂降低了次品率、退货率,并能及时应对销售高峰,从而实现了更高水平的精益生产和运营效率。“希音供应链就是典型例子,通过数字化和柔性供应链的转变,工厂一方面可以修内功,通过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身对外部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响应速度,实时调整生产计划,缩短产品上市时间,以赢得更多的订单。”周宇翔说。
不过,中小企业在实现柔性供应链仍需克服一些挑战,周宇翔认为,企业本身的“硬件”生产能力需满足柔性生产的模式,例如设备、人员等是否完备。此外,管理的“软实力”也需要跟上小单快返的节奏。当一个订单进来,生产、仓储、质量等部门需要很快协调好各自的计划和资源,按时交付订单。做到这两点,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和协作模式会起到“工厂中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