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饶平还有这些非遗技艺,现在知道的年轻人不多!

。。。

如果你也喜欢旅行,请关注+置顶我。谢哈。

好吃的人,哪儿都想去

Traditional skill #

领悟祖先的智慧

饶平非遗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01 | 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

浮滨青山绿水,物产丰富,是饶平第一产茶大镇、“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名茶岭头单丛茶的发源地。境内有海拔500米以上山峰7座,其中双髻娘海拔1036米,地势高兀,对白叶单丛茶发展生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岭头单丛制作工艺与其它单丛茶相同,传统工序步骤有:晒青→晾青→碰青→杀青→揉捻→烘干,再经最后一道工序焙火精制而成。传统工艺的最后焙火工序会采用炭焙方式,能使茶汤更加醇厚、蜜韵更加明显。岭头单丛独特的蜜韵,一是蜜的表征,一是韵的表征。

岭头单丛茶始于清代,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岭头单丛茶原是浮滨镇岭头村茶农于1961年至1963年在双髻娘山腰茶园发现并经试种成功,1981年国家农业部正式命名为“岭头单丛”茶,1986年获“全国优质名茶”称号。1990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绿色食品”,定为“国宾茶”。2022年1月,“潮州市单丛茶制作技艺”入选饶平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2 | 狮头鹅饲养技艺

早在两百多年前,地处黄冈河支流旁边的浮滨镇溪楼村,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便有了用大鹅作祭品拜年、祭神和赛大鹅的风俗,以养鹅最大者为荣。由此,年复一年,溪楼村民精心培育出特有巨型鹅种,因其公鹅头形似狮头,故而得名狮头鹅。

03 | 深坑老枞水仙制作技艺

饶平县深坑村位于新塘镇百花山腹地。康熙年间深坑村已经普遍种茶,有书籍留世记载的已有三百多年之久。几百年来,深坑村民一直靠着自己坚实的双腿,沿着崎岖陡峭的小路走上大山种茶,山上150多棵老茶树在他们的精心护理下依然挺拔苍劲。

深坑老丛水仙属于"乌龙"类茶种,半发酵,绿底金边,产量少。其独特之处和巨大的魅力主要在于:具有沁人心脾的芬芳和令人欲醉的滋味,饮之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老丛水仙茶树属于株系,普通的茶树树龄都在百年以上,三百年树龄的茶树不在少数,是宝贵的品种资源。成品茶品质优异,香和味各具一格。冲泡开时,汤水橙黄,味道醇厚独特,有很强的回甘力。2022年1月,“深坑老丛水仙制作技艺”入选饶平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4 | 竹编艺术

竹编制品是潮州人一直以来广泛应用的民俗用品及工艺品,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早在殷商时代,竹编工艺就十分丰富,大到竹楼、竹屋、竹船,小到竹盘、竹勺、竹筷、竹笠等等。旧时竹编技艺几乎遍布四乡六里,涌现了竹编花篮、竹编竹笠、竹编花箶等类型制品。

竹编技艺工序复杂繁琐,制作工艺十分精细,工序以编织为主,大致上需要经过选竹、浸泡、锯竹、破竹、撕篾、编织、绑藤、做盖、上油等,其中编织又可以细分为多个步骤。不同类型的竹编制品,其制作过程也不尽相同,其中竹笠制作的整个过程需要50多道工序,一个完整的花篮则足足有近百道工序。

饶平县东山镇东明村地处闽粤交界,拥有山地面积9000多亩,地处亚热带,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对于花竹生长和竹器加工产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东明村素有“竹编之乡”美称,该村生产的竹编产品有竹盘、竹篮、竹筐、竹扇,还有工艺饰品等,制作精巧玲珑,质量上乘,竹编工艺在东明村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是该村的一大特色产业。

05 | 西岩茶制作技艺

饶平县是粤东主要茶叶产地之一,其中饶北山区盛产西岩茶。西岩茶历史悠久,相传从台湾传入,茶产品早就远销东南亚各地,久负盛名。饶洋镇是西岩茶的原产地,主要产于该镇西岩山麓,现有茶园面积1000多亩,拥有一整套茶叶生产制作设备,掌握独特的生产工艺。

西岩茶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0%,土壤中富含锌、硒、锰等微量元素,通过茶树的吸收利用,所产茶叶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茶园多位于西岩山麓海拔800以上的缓坡上,形成“海拔高、云雾多、富含硒、无污染”的优质高香茶生产环境。

西岩茶制作技艺分初制和精制共12道工序。初制工艺流程有6道工序:晒青→凉青→做青(浪菜)→杀青(炒茶)→揉捻→干燥;精制工艺流程有6个环节:归堆→拣剔筛末→拼堆(分级)→烘焙(提香)→摊凉→包装。

西岩茶主要有奇兰、铁观音、黄旦、白叶单丛等品种,茶叶具有形靓、色翠、香幽、味甘等特点。1974年,经浙江中国茶叶研究院品评鉴定,西岩茶为优质茶叶;1975年,在广东省汕头地区举办的茶叶质量评比会上,西岩“奇兰”荣获第一名;1979年,在广东省茶叶评比会上,西岩“奇兰乌龙”再得第一名;1989年,西岩单丛茶获饶平县茶叶评比会第一名。西岩茶以其飘香、清醇、甘滑的优良质感赢得消费者青睐,蜚声海内外。2022年1月,“西岩茶制作技艺”入选饶平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6 | 大屏灯

三饶镇有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品——大屏灯,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很多传统技艺日渐式微的今天,邱氏大屏灯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自1988年起,三饶镇棕树社几乎每年都举行大屏灯会,社里一千多名邱氏族人几乎人人都或多或少地掌握了大屏灯制作技艺。

大屏灯是花灯的一种,因灯大又细腻而闻名。传统的大屏灯丈八宽、丈二高、三尺深,多反映戏剧情景故事。燃亮时,同时点着两百多盏豆油灯,十分精美壮观,而且还需要专人看管。大屏灯上,许多细微的装饰物如飞禽走兽、各式昆虫花卉等,都需要十几道制作工序。

时代在变迁,如今每年到了制作大屏灯的时候,邱氏族人依然会自觉捐赠经费并集体动手制作。大屏灯的制作过程复杂且繁琐、精致又细腻,由不得半点马虎, 一副大屏灯需要10多人花费逾半年时间合力制作而成。邱氏族人已形成了一种习惯,每年制作大屏灯时,族里的男女老少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前来帮忙。2022年1月,“大屏灯”入选饶平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7 | 嵌瓷工艺

嵌瓷工艺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在清代中后期发展较为成熟。它以潮汕风格为主,兼带闽南特色的民间建筑装饰,是潮汕地区建筑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饶平俗称嵌瓷为“革饶”,是潮汕地区汉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之一。

饶平嵌瓷工艺始于清代的蔡云山(非遗传承申请人蔡炳烈的曾祖父),后经蔡炳烈的祖父蔡油追、父亲蔡佳余代代相传,蔡炳烈在传承祖辈工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蔡氏嵌瓷工艺的粘瓷原料是经长期实践摸索而来的,它用草筋、贝灰按比例混合搥炼,再加入适量红糖加热拌成酱备用。

经精工制作的艺术品生动逼真,颜色亮丽,久年而不褪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饶平县地处闽粤交界,几百年来这里对广东福建两省民间文化往来起着重要的交流和促进作用,双边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向周边传播。饶平嵌瓷工艺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地理环境而广泛传播,并随着这种艺术传播留下了祖祖辈辈构筑的精美作品。2022年1月,“嵌瓷工艺”入选饶平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8 | 灰搪工艺

灰搪,是嵌瓷的鼻祖,又名纸灰。纸灰工艺是在建筑物的平面彩色壁画发展而来,祖辈为了把平面图案变为更具有立体感和更具有艺术渲染力,经长期摸索实践用特殊工艺将贝灰,稻草,纸条按比例混合搥炼成泥团,再根据创作题材需要进行造型,雕塑,并按不同部位的着色要求进行着色彩绘,最后完成作品。经精工制作的艺术品生动逼真,经久难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09 | 木雕工艺

历史悠久的木雕工艺,是著名的潮州民间传统艺术,流行于旧潮州府粤东地区,始于唐,兴于宋,至明清两代潮州木雕技艺臻于完美。潮州木雕工艺随着人们文化交流的密切而快速传入黄冈镇,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黄冈镇的木雕工艺盛极一时,黄冈镇木雕厂出品的雕刻作品可用鬼斧神工来形容,黄冈籍的木雕师傅在各地十分抢手。

木雕艺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处理手法,其雕刻技巧有浮雕、沉雕、锯通雕、通雕、圆雕五种工艺形式。每件作品都向人们娓娓讲述其雕法的多样、创作的甘辛,还有鲜有人知的技术细节和个人传奇。

木雕艺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处理手法,其雕刻技巧有浮雕、沉雕、锯通雕、通雕、圆雕五种工艺形式。每件作品都向人们娓娓讲述其雕法的多样、创作的甘辛,还有鲜有人知的技术细节和个人传奇。2022年1月,“木雕工艺”入选饶平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著名食客聚集地,带你吃遍五洲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