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泮池:新冠不走但不毒 改变观念与其共存

中研院士、台大前校长杨泮池表示,要学着与新冠病毒共存(简立欣摄)

「新冠肺炎对人类有好消息和坏消息:坏消息是它离不开我们,我们可能不只会有COVID-19,还会有COVID-20、21、22……;但好消息是它没那么毒,会流感化!」中研院士、台大前校长杨泮池表示,新冠疫情改变整个社会的样态,但危机也是转机,大家必须改变观念,迎接新时代。

台湾上市柜公司协会9日举行「东方领袖讲座」,邀请杨泮池以「台湾发展精准健康生医产业之契机」为题发表演讲。杨泮池表示,现在疫情其实不是第二波、第三波,而是连第一波都还没有结束,未来防疫和社交距离会变成常态。他举出几个新思考方向。

首先,医疗资源上未来应该走向「精准医学」,为每个人量身订做,例如早期判别癌细胞;但更重要的是「上医应医未病之病」,不是把医疗资源集中到发病、罹癌之后,而是从避免容易致病的饮食或生活习惯做起。台湾有很强的穿戴式装置、智慧型居家自我健康监控,可以建构、监控很多生理资料,让生活完全改观。

除了穿戴式装置,非穿戴式装置也非常重要,例如避免直接接触的新冠病毒检测仪器,或是因为疫情而大量应用的远程患者监测、虚拟评估。

政策引导方面,建议政府灵活松绑。像此次疫情《紧急授权法》让大家吃足苦头,国卫院、中研院有新研发都不能用,还是得向外国买,韩国趁机大赚一笔;又如《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明年修法,很多学名药原料来自印度和中国,如果政府不审慎以对,就造成国安危机。

杨泮池并提出「人力再塑」的观念。台湾少子化、高龄化,2026年台湾将成为超高龄社会,65岁以上大于20%,但杨泮池指出「65岁以上就是老人」是德国俾斯麦19世纪中叶订下的标准,现在应该改变。他认为65岁到74岁是「初老」人力,要重新回到社会,减少年轻劳动力的压力,大家的观念要随着新社会的样态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