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不周「给年轻人机会」 杨泮池:以为是单一事件
▲卷入台大论文造假案风波的校长杨泮池4日打破沉默发声明。(图/东森新闻)
台大论文造假案3月30日复审结果出炉,备受质疑的校长杨泮池虽然受到教育部警告「督导不周」,但最终依然「无违反学术伦理」,让学界许多人感到不满,甚至发起连署要求杨泮池辞职下台。杨泮池4日发声明表示,自己当时有告诫第一作者,不追究是想「给年轻人机会」,未来会持续检讨。
杨泮池表示,自己从1990年到2000年就进行肺癌研究,建立研究模式、达成研究突破,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之后,有许多癌症药物、疗法的生医研究者希望他提供肺癌细胞株、基因图谱等资料,为了推广学术、达到疾病研究的发展,他也都尽力协助,不是他的实验室但使用他的研究模式与技术平台发表论文就有329篇,但只有20篇因为他的科学贡献度比较高,才列为共同作者,郭明良实验室就是其中一个团队、Cancer Cell (2006)也是当时产物。
▲科技部与教育部在3月30日公布台大论文造假案复审结果。(图/记者卢映慈摄)
杨泮池说,这篇论文经过2007年的文字勘误后,在2008年又出现大量勘误,但直到勘误被期刊接受后,他才收到通讯作者郭明良的通知。他当时身兼台大医学院院长及第二作者,所以被教育部认定是「应注意而未注意」,但那时候郭明良表示是负责实验操作的苏振良做事不严谨,苏振良也已经离开台大3年,再加上勘误是郭明良主动提出、也受到期刊接受,便以为只是单一事件,没有继续追查。
杨泮池强调,那时候苏振良的博士后指导老师洪明奇院士也已经严词告诫,他觉得要给年轻人改进的机会,却没想到对学术伦理产生这么重大的影响。未来台大会持续改善学术伦理处理机制,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但他希望跨实验室、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还是能持续发展。
杨泮池声明全文:
本校学术伦理案的校内调查自去年11月中旬启动,接续有教育部和科技部的调查,由于本人为数篇接受调查论文的共同作者,一直避免对本案的实质问题发言。现在调查已基本完成,所有的报告都认为我个人没有违反学术伦理的情事。不过,教育部的报告中认为我有「重要作者兼学术行政主管督导不周责任」,主要理由是Cancer Cell (2006)论文在2008年有大量勘误,我2008年当时已就任台大医学院院长又身兼第二作者,未能警觉采取积极作为,有「应注意而未注意」的责任。此事经媒体大幅报导,又有评论以此指责。现在调查既已结束,基于真相的还原,我应该向社会大众有所报告。
关于Cancer Cell (2006)论文,我是提供我自己的实验室对本土肺癌的研究成果与发展出来的研究模式,和郭明良教授的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我从1990年代到2000年代初期进行国人肺癌研究,先后培养出国人肺癌细胞株系列,建立肺癌细胞侵袭转移研究模式,达成肺癌研究的突破。在2001年我陆续发表研究成果后,就有许多癌症药物和疗法的生医领域研究者来信,请我提供肺癌细胞株和基因图谱、转移机制等资料,供各种疗法测试,本着推广学术、治疗疾病的初心,我和我的研究团队都尽量协助同行,与同行合作,其中包含郭明良教授团队。经概略搜寻,从2000年到现在,非本人实验室使用本人研究模式与技术平台发表论文共329篇,其中只有20篇因本人科学贡献度较高,列为共同作者。Cancer Cell (2006)论文就是这个背景下的一个产物。
这篇论文有两次勘误,2007年是文字错误的勘误,至于2008年的第二次勘误,记忆所及,我是在勘误被期刊接受后,才接到通讯作者郭明良教授的通知。当时我也发现勘误之处很多,于是询问原因何在,郭教授表示,是因为负责实验操作的苏振良博士(第一作者)做事不严谨,他和苏博士的博士后指导老师洪明奇院士已严词告诫。我当时没有继续追查的原因有二。首先,第一作者苏博士已经在2005年离开台大赴美国德州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接受洪明奇院士的指导,并于2007年至中国医药大学任教。2008年勘误时,苏博士已离开台大三年,而我是在2007年开始担任医学院院长。其次,2008年的勘误是通讯作者郭明良教授主动向期刊提出的,期刊也接受勘误,我当时以为这只是跟第一作者苏博士有关的单一事件,觉得要给年轻人改进的机会,而且他在台湾与美国的指导老师郭明良教授和洪明奇院士都已严加告诫。
本次学术伦理案对台大和台湾学术界都有重大影响,我深感抱歉。现在本校已开始努力改善我们的学术伦理处理机制,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也希望跨实验室、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能持续发展。以上的说明,盼能厘清大家最关心的事情核心状况,也感谢大家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