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与其人均所得三万 不如改善贫富差距
行政院通过国家发展委员会近期提出未来四年(2021至2024年)「国家发展计划」,在其经济发展目标中,除了订定未来四年经济成长2.6%至3.4%、平均3%,最为受到瞩目的是,每人平均GDP(国内生产毛额)增加为2024年的29,006美元~29,584美元。亦即届时蔡政府将会让人均所得接近三万美元,兑现2008年马政府提出却又无法达到之目标。
虽我们肯定政府在美中贸易争端未熄、全球新冠疫情告急,造成世界经济衰退、国际产业供应断链重组,尤其许多国际经济预测机构不约而同认为全球经济将会呈现「L型」走势的同时,颇有胆识及气魄挑战上述目标。但我们更加关心的是,近年以来台湾家户平均所得收入差距,呈现愈来愈大趋势,造成许多家庭正面对着贫穷循环威胁。
依据最近财政部赋税署公布的统计显示,2018年度共计630.23万家户申报综合所得税。先以申报税额高低分成五等分位来说,年度所得最低20%家户平均所得收入18.7万元,与所得最高20%家户平均所得收入242.2万元之比较,其差距达到12.95倍。再就十等分位而言,最低10%收入9.6万元,与最高10%收入327.6万元之比较,其差距则是达到35.01倍。
如果进一步针对近年综所税家户申报税额高低分成20等分位加以观察,2005年度家户平均所得收入最高5%与最低5%之差距,仅有55.13倍。然而,随着家户平均所得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2008年度的65.32倍,2011年度94.84倍,2014年度首度突破百倍达到109.69倍之后,均在百倍以上;至2017年度时甚至达到110.95倍,创下历年以来新高纪录。虽2018年度略缩小为105.56倍,但持续超过百倍。
尽管上述数据不含分离课税、免税所得及政府移转支出补助等收入,并非家户全部所得状况;但是从统计资料中显示,不论是五等分位差距比较,抑或是20等分位差距比较,可以发现台湾社会财富结构已经从十余年前中产阶级家庭数量逐渐减少所呈现的「M型」化,转型为朝向集中少数高端所得收入家庭所呈现的「L型」化。此意味着,近年以来台湾家户平均所得收入差距,呈现越来越大趋势,造成许多家庭陷入贫穷困境。
为何台湾家户平均所得收入差距产生越来越大趋势,其关键乃是,近年以来受薪阶级劳动报酬成长速度缓慢,甚至呈现停滞现象。探究其原因,其实可以大致归纳包括:
其一,就业型态变化降低薪资成长水准。台湾从1990年代初期起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虽促进产业结构开始转型,但却又引发就业型态调整,加上外在环境急剧变化,使得许多厂商在追求维稳经营及因应景气恶化风险考量下,增加许多临时或派遣雇用就业型态,同时调整薪资制度,也包括了采取「低底薪、高奖金」给付模式。这些就业型态变化,无形之中拉低整体薪资水准,让许多受薪阶级的劳动报酬,其实不易支撑家庭生计。
其二,物价上涨速度抑制薪资成长感受。依据2月主计总处所公布的薪资资料统计显示,2019年受雇劳工每月平均经常性薪资(包含本薪与按月给付固定津贴及奖金)达到41,883元,年增达到2.26%,持续二年成长逾2%。不过,此一期间国际原物料价格上扬,带动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使得每月实质薪资平均不及2001年水准。此一现象,其实是抑制劳动报酬的成长感受,甚至被迫陷入贫穷,已成为近年许多受薪阶级家庭挥之不去的梦魇。
事实而言,台湾社会一般家庭所得收入来自薪资报酬,若薪资无法随着经济成长增加,则代表所得收入减少。面对此一现象之下,政府除了提供免除税负措施,以及增加政府移转支出加以补助,协助这些家庭维持生计之外,更加需要透过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创造优质投资环境、推动核心战略新兴产业,借以提高受薪阶级劳动报酬,进而落实改善贫富差距。
在此同时,贫富差距是人类经济社会与生俱来的现象,溯古追今,无论人类经济社会如何进步,绝对难以达到真正平等。诚如唐朝诗人杜甫在其《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所指出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反映家庭贫富差距悬殊最佳写照。毕竟,经济成长是硬实力,社会均富是软实力,且是国家永续发展的根本,此乃是政府面对目前台湾社会结构剧变需要再度转型正义的关键时刻,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