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点名批评的5部烂剧,全都被下架处理,有的甚至没播完就被禁

如今影视界中,能留下来的经典作品少之又少,而粗制滥造、格调低俗的"烂片"却层出不穷。

更有甚者,还没播完,就被“雪藏”下架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到底是哪些“烂剧”,遭到了央视的点名批评。

?——【·《雷霆战将》·】——?

《雷霆战将》在宣传期间被包装为《亮剑》的续集,曾一度被寄予厚望。谁料一开播,所有观众便都失望了。

剧中的各路主角们

个个光鲜亮丽,仿佛在走秀一般

,哪里还有当年革命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打游击战的狼狈和战斗的泥泞?

剧中每个战士

手里都握着轻机枪

,哪里还有当年战士们配备单薄、血战出身的艰辛环境?

更有甚者,将军们竟

在战壕内喝起了香浓咖啡,摸起了发胶梳理发型

,不由让人生出:是真在打仗呢,还是在后花园闲逛呢。

即便遭到了人民日报的痛批,剧组依然振振有词

,还试图找出资料来狡辩,只可惜不被观众买账。

最后,《雷霆战将》匆匆播放仅13天,

便被腰斩下架。

?——【·《封神演义》·】——?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封神演义》素来都是影视制作公司青睐的一个取材对象,因为其知名度高、戏份足、人物形象鲜明,是很好的拍摄素材。

然而,由于一些拙劣的魔改,又一部所谓的《封神演义》剧情版被观众狠狠地痛骂了一番。

这部剧最大的硬伤是对原作剧情的大肆魔改。

堂堂的主角姜子牙在剧中竟沦为了边缘人物,戏份甚至不如二线角色多;

而原本应该是二郎神的杨戬,却与妲己勾心斗角,上演狗血的感情纠葛。

这样的改编,完全是对原著精神的一种背离和亵渎,尤其是让很多忠实的书迷扫兴。

这样一部剧自然是遭到了普遍的痛骂,不少观众直呼

"胡编乱造"、"强行美颜"。

不得不说,这样一部剧,

其制作班底显然对原著缺乏基本的尊重,

这是最让人无法容忍的一点。

?——【·《我叫刘金凤》·】——?

这本是一部轻松喜剧,但是剧组把文化自觉性做了一桩大糗事。

剧中,

每个演员居然穿着日本和服,头顶日式帽子,倭风一时扑面而来。

问题的症结在于:这显然是一种极其严重的文化自觉性缺失,怠于文化输出,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缺少认知和尊重。

后来央视发表批评文章,指出该剧

"穿日本和服,戴日式盔帽,是否有文化自觉性缺失的问题""缺乏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剧组这才产生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危机感。

最后他们只好将已经拍摄完毕的全部外景重新打理一遍,更换了所有服装和道具,才勉强避过一劫。

这种文化自觉性的缺失,

往往与导演或工作人员们的教育水平、素养修养有直接关联。

看来,我们在组建优秀的影视团队时,除了对专业技能加以审核外,对于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也应有所考量。

否则只会暴露出一些低级的、难以启齿的疏漏

,备受社会舆论的唾弃。

?——【·《东八区的先生们》·】——?

这部剧自从定了男性群像剧的题材后,观众们就对它抱有很高的期待。

毕竟,前有《欲望都市》的成功,后有《婆婆和妈妈》的崛起,

中国版的男性群像剧似乎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新风口。

没想到,粉丝吹了半天的《东八区的先生们》一开播,便令观众们大失所望。

因为整部剧几乎贯穿着

男主人公油腻的性格特征和一些泛滥的"咸猪手"场景

,很不入流。

比如女主平地摔跤,

男主张翰大手一挥,竟然扯着女主的内衣带“英雄救美”。

除此之外,里面的一些台词更是让人眉头紧皱,甚至观众已经带入了角色,感觉到了被冒犯。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张翰作为“霸道总裁”的代名词,

这次摇身一变顶着演员的名头,开始发挥导演的权利。

在先前的一档综艺上,特意展现自己为这部剧呕心沥血的画面,

甚至公然要求后期帮他在对戏的女主眼睫毛上P一片雪花。

这种“精益求精”的要求也是闻所未闻,殊不知他当初营销的人设都成了如今的嘈点。

在人民网评看不出十年的“诚意”之后,

这部剧的评分也是一跌再跌,最终在国内下架。

?——【·《一起打鬼子》·】——?

这部抗战剧本拥有了充足的出品资金,并且也邀请到不少知名影视明星加盟,一开始也是被观众寄予了极高的期望。

谁料播出后,却让人大跌眼镜:

剧中不乏裤裆藏雷等雷人桥段,节操尽失已是一种保守评价。

这样一部以抗战为题材的正剧,怎么会如此低俗?

尽管剧组后来紧急"手术",删掉了一些雷人桥段

,但最终,该剧还是被观众狠狠痛骂,并且做了一番评审,最后它自己也默默地退了下线。

这部剧也因此成了现代抗战题材剧创作的一个反面教材。

?——【·优秀作品被观众看到·】——?

影视市场虽然不乏粗制滥造的"烂剧"存在,但我们也要看到,

近年来确实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精品力作。

这些作品无一不彰显了制作团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观众的用心呵护。

去年口碑极佳的温情都市剧《去有风的地方》,以及开年火爆全网、至今余韵犹存的《繁花》,

都是这股良好风气的有力诠释。

《去有风的地方》的剧情平缓温馨,没有太多矫揉造作的情节,节奏很贴近现实生活。

比如女主许红豆作为一名打工人,

经常加班熬夜是常态;她对新人和同事态度有别等等

,这些生活细节都很真实。

大环境笼罩下,人们承受了长期的生活和心理压力,

《去有风的地方》正好给观众带来了温馨治愈的感受。

女主从大城市走进云南小镇,过上了"咸鱼"般安静悠闲的生活,观众对此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般的体验,获得了精神慰藉。

另外,

剧中还体现了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如布景服化道均贴近云南风情。

而《我叫刘金凤》等剧却存在缺乏文化自觉、价值观偏差的问题,引起公愤。

另一部完全不同的《繁花》,

这部由王家卫亲自执导的上海都市剧展现了制作班底诚意满满的态度。

无论是细腻入微的剧情雕琢、蕴含深意的台词刻画,还是演员阵容的严格把关,处处都透露出了创作者对艺术品质的高度重视。

一部作品能否打动观众,剧情的塑造至关重要。

《繁花》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原著虽看似松散无主线,但王家卫洞见其精华所在——

围绕阿宝这一主角贯穿始终,将显现上海岁月沧桑、时代变迁的城市记忆娓娓道来。

在具体创作环节中,

编剧秦雯与王家卫反复打磨剧本、探讨角色塑造,

力求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人的生活体味淋漓尽致地呈现。

剧中任何一个小细节的出现,如阿宝外向型性格的形成原因、宝珠情窦初开的心理活动等,都会被反复探讨推敲。

这种精雕细琢的做派,正是王家卫

"慢工出细活"

的拍摄理念的真实体现。

在演员的表演指导上,王家卫同样下了苦功夫。他要求演员完全贴合角色年代特征,将上海味道淋漓尽致地展现。

整个拍摄环节,王家卫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为了捕捉最真实的上海生活面貌,

他坚持反复杀青、再补拍,时间一拖再拖,拍摄期长达3年之久。

辛芷蕾曾打趣说"光杀青就杀青了4次"。

但王家卫毫不计较,他视《繁花》为上海写给自己的"情书",哪怕耗费再多心血他都在所不惜。

可以说,诚意满满的制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是《繁花》这部佳作所凝聚的核心力量。

正因如此,哪怕在开播之初口碑平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剧集的魅力才终于得以完全展现,并迅速掀起了全民热议的"繁花现象"。

这种现象恰恰昭示了一个铁一般的事实:只要作品本身具有足够的质量和分量,

是出于创作者的用心良苦而不是敷衍了事

,那终有一天它就一定会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相比之下,那些注重效果、粗制滥造的"烂剧"注定是被观众所唾弃和抛弃的。

因为影视艺术的生命力不在于剧作的噱头和特效,

而是创作者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观众的真挚呵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