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前行长易纲:隐私保护是数字金融时代最大的挑战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黄子潇 深圳报道

“隐私保护是数字金融时代最大的挑战。”

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易纲3月30日在参加“2024年北大深圳论坛”时如是直言。

易纲在1997年进入人民银行,直至2023年卸任行长时已在央行工作了25年,以监管机构的视角见证了中国数字金融的发展变迁。

他将中国数字金融的发展总结为“四个小故事”——移动支付、手机银行、征信服务、数字人民币四个领域的发展。

数字金融具有普惠性、即时性、便利性

会上,易纲特别地强调了个人征信和数字人民币对数字金融的作用。

“征信”一词来自于《左传》中的“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截至2023年末,全国备案企业征信机构已达到149家,备案评级机构共计52家。

在谈及征信时,易纲表示,目前以百行征信、朴道征信为代表的个人征信机构发展迅速,但针对过度采集个人信息等征信乱象,要予以管制。“对于个人征信的监管要更严格,持牌的要求要更高。”

谈及数字人民币的双重运营模式时,易纲强调,“数字人民币并不是人民银行要跟商业银行竞争,其目的是后者提供一个更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从而加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公司、电信运营商的服务质量。”

他还表示,人民银行对数字人民币采取了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但并不是“区块链”。数字人民币是央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它保障并加强了央行宏观审慎和货币政策调控的职能,也保证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通畅。

接下来,易纲深入地解释了数字金融的性质和特点。他指出,数字金融还是金融,本质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是通过合约进行资金融通,同时明确风险承担的机制和利益的分配。”易纲总结。

相应地,数字金融具有普惠性、即时性、便利性三个性质。他指出,数字金融可以提高金融业务效率,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原来金融机构不愿或不能提供服务的大量的长尾客户得以获得金融服务,故而具有普惠性;同时,移动支付在中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因此具有即时性;最后,数字金融不依赖物理网点,简化了交易过程,因此具有便利性。

总而言之,数字金融弥补了信息不对称的鸿沟,提高了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

隐私保护的监管应继续加强

然而,伴随着数字金融带来的诸多优势,易纲直言,隐私保护是数字金融时代最大的挑战。

他表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信息的泄露和隐私权被侵犯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视频图像的传播速率和范围空前增大,现有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有时不能有效抑制侵犯隐私行为。

他指出,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数据产业的商业模式发生颠覆式的改变,主要通过获取数据获得商业回报。

“许多社交服务平台本身的服务是免费的,但能够获取消费者的流量和使用数据,是可以通过其他新兴的数据驱动业务获利的。”他表示。

因此,如何平衡数据共享的需求和个人隐私的保护,对监管而言也是持续的挑战。

易纲从监管角度将应对策略归纳为了五点。首先是最小化原则,即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只收集和存储所需的最少数据;第二是透明度和同意规则,应清楚说明使用个人数据的范围,并获取用户的明确同意;第三是数据保护设计,即加大加密技术、匿名化数据的使用;第四,要定期进行隐私影响和安全风险的评估;最后,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数据保护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在金融领域隐私保护方面的工作已卓有成效。

易纲表示,在金融机构的人工智能模型监管方面,人民银行推动实施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同时金融机构大模型的上线也要获得金融监管总局的批准。

同时,数字人民币的“双层运营”和“可控匿名”也可以充分保护个人隐私。

此外,在2023年12月17日《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调率》正式发布,其中强调加强用户权益保障是其亮点之一。

然而,易纲也直言,目前我国现阶段对金融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规定较为零散。“相关规定分散在《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多部法律中,协调性和系统性仍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