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专精特新”企业赴杭培训的背后:武汉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年轻企业家“梦想”起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刘禾 杭州报道

10月21日,杭州秋高气爽,在浙江大学田家炳教学楼501教室,一位经济学教授向讲台下的学生们提问,“武汉的朋友,你们怎么理解数字经济?”

教授口中“武汉的朋友”,是在一群在市场中亲身实践创业的武汉企业家们。

这是2024武汉企业家专精特新研修班的课堂,74名学员是武汉专精特新企业“种子选手”的高管们,重回校园,参与沉浸式一周培训,他们想要向浙江的专家们请教一件事:走专精特新道路,如何让企业发展得更好?

与此同时,在一座城市的发展中,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年轻企业家往往能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其背后不仅代表着一个巨大规模的企业,更能为一座城市带来强大的经济和话题流量,因此,这类培育创新型标杆企业家,一直是各城市诸多工作中的重要指引方向之一。

当下的武汉,尚未诞生这类被公认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年轻企业家和创新型企业,但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工作,有望弥补这一缺憾。众所周知,专精特新企业作为当下及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其所代表的行业发展前景、被认证的企业发展质量、四新模式等,都将给这类企业家的诞生,创造最佳的条件。

武汉市经信局已进一步深入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及相关人才开展各类培育工作,已陆续开展各类宏观经济趋势分析、科技、创新、融资等系列培训活动,意欲进一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武汉工业经济的“腰部力量”的同时,也为上述企业家的诞生,创造更好的条件。

(2024武汉企业家专精特新研修班课堂,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专精特新”分别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专精特新“小巨人”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截至目前,这一数字在武汉的记录已经刷新为348家,近三年,武汉“小巨人”企业年均新增超百家。

制造业要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市场化的企业创新是核心,有为政府的支持是基底。武汉想要打造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生态土壤,政府、企业正在同步发力,学习借鉴全国城市的优秀经验,最终要因地制宜,找到自己的特色道路。

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秦尊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想要进一步提升“小巨人”企业数量和质量,可以多向“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在前列的城市学习,例如深圳、杭州。

“新质生产力最终要看人才,人才在企业就能为企业服务,武汉目前也在强调‘三个优势转化’,非常注重把科技潜力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秦尊文说。

目前,武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348家,位居全国城市第7、副省级城市第4。

下一步,提升企业创新发展优势,突出武汉专精特新企业在优势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

此次来杭州,武汉的专精特新企业想学什么?

(2024武汉企业家专精特新研修班学员与老师交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武汉宁美国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己在武汉创业16年,随着年龄增长,更愿意放开心态,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这次来参加研修班主要想发现一些新方向,“我所在的电商行业是纵向往上下游延伸发展,现在可以和不同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交流,能获得更多创新的思维碰撞。”

中冶南方(武汉)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祝兵权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参加这次研修班主要是了解沿海省份的政策、发展现状,希望加强和武汉不同行业专精特新企业的交流。

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生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为主要内容,而杭州在不同产业生态与商业模式的碰撞融合上具有一定优势,这也是武汉企业家们在这次培训会上学习交流的重点。

专精特新企业已成为武汉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生物制药等武汉优势产业链上,专精特新企业占大多数。

武汉天际航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提供新型空地一体摄影测量解决方案和视觉计算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武汉天际航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朱红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前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天际航依托成熟的研发体系、自身全备的软件产品以及庞大的数据底座积累,推出了低空智能计算平台,可连接并控制低空环境中无人机、摄像头等广泛的传感器,融合并计算海量众源数据,从而建立起低空高精度定位导航、智能感知监测等全面的时空基础。

“武汉有雄厚的北斗产业基础和政策优势,现阶段,我们正积极拓展产业上下游合作,保持联动、抱团取暖,以‘北斗+实景三维’为新质生产力发力点,共建低空数字经济生态。”朱红丽表示。

“基于我们的变频器产品,目前企业已经被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我们现在可以实现低压变频器在冶金行业全场景的覆盖,能够实现关键零部件自主可控。未来,我们还会攻克控制器的自主可控的技术难题。”祝兵权说。

2024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同时,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方面,武汉提出推动制造业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早在2021年,武汉市就印发了《武汉市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联合相关部门围绕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多个维度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形成“1+N”政策支持体系。

2023年,武汉市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首次将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创客培育、服务体系建设等中小企业重点工作纳入对各区的绩效考核,进一步加强了全市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力度。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武汉中小企业规模总量增长50%、突破120万家,“四上”企业总量突破2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量倍增、突破3000家,上市企业总量增长50%、达到140家。

今年以来,武汉积极向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学习培育“小巨人”的经验。

在秦尊文看来,深圳科研力量侧重应用型,创新主要在企业,很多发明创造直接为企业服务,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因此专精特新企业比武汉多。武汉的科研力量主要在科研院所和大学,与深圳相反,企业端创新较少,武汉需要向深圳学习,把优秀人才导入企业。

杭州在“小巨人”企业培育方面也有不少经验。杭州的特色在于瞄准新赛道新领域,特别是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方面抢抓机遇。此外,杭州也有金属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这些行业中也成长出一批“小巨人”企业,主要经验是企业注重市场化导向,直接面向市场需求、抓住机遇。

2023年,杭州出台专项政策提出打造全国专精特新名城,并建立了塔式梯度培育机制。一个特色经验是,通过产业园平台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发展、扩大企业培育面。日前,杭州市经信局(市数字经济局)公布第一批杭州市专精特新产业园(创建)名单。

小微企业园作为企业集聚的载体,在生产要素整合、空间集约利用、产业生态优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杭州通过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库,鼓励园区专业化运营,充分激发小微企业园的载体作用。

专精特新“小巨人”一定要有创新,专注于细分市场,抓住核心技术,提升市场占有率,因此,技术创新是“小巨人”的灵魂所在。

在秦尊文看来,武汉需要学习杭州对政策放宽放活的思路,可以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例如,对于科研人员创新成果,一年或者更长期不转化的,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易,将收益向发明人大幅倾斜,探索鼓励职务发明更多走向市场化的政策,未来可以继续激发生产要素活力。

“武汉需要用好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多的优势,调动专家人才的积极性,形成创新创业的生态氛围,多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秦尊文说。

专精特新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站在GDP2万亿元的新起点上,武汉更关注原有的优势转化利用,发挥价值最大化,特别是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武汉正在打造双创基地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形成斗转科技园(北斗产业)、武汉光电院(光电产业)、东西湖网络安全产业集群(网络安全)等一批中小企业载体集群。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双创示范基地—产业园”孵化链条,推广“投资+孵化”模式,促进创业创新。

不少企业落地武汉,看重区位优势,以及配套的科技创新、产业化政策。

三峡智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乐绪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智控定位为面向清洁能源、生态环保两大领域工控技术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发展的科技型企业,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我们的核心方向是,将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的清洁能源和生态环保领域工控技术深度结合,让现有的工控系统各层级AI全覆盖。”

三峡集团本身有大量的清洁能源和生态环保应用场景,相关专业领域有大量工业控制类典型工程,因此企业所做的技术研发成果可以直接在这些典型场景中快速转化应用。

未来,需要将武汉的科教资源进一步转化为实际的科技创新产业化能力。

“武汉的高校人才优势最核心,我们做的内容包含从0到1和1到N的原创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这一过程需要大量高精尖人才支撑。此外,武汉还具有平台优势,有很多专业化研究所、高校,我们已经全面启动与这些科研平台进行联合技术攻关。”乐绪鑫说。

乐绪鑫表示,武汉目前对于企业招引人才能够提供“一企一策”的支持,支持企业从海内外引进行业需求的顶尖人才,“我们去招聘时,除了企业自身的平台条件,也有政府背后的配套支持,几方优势汇集,就更有底气去挖到优秀人才,支持我们的科创发展。”

专精特新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也可以积极拓展产业链合作机会。

乐绪鑫认为,当前武汉可以更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相关的企业交流活动,让正在快速发展、寻找合作伙伴的专精特新企业更好地找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切入点,“政府可以参与搭平台,更好地找到帮助企业相互筛选、匹配,进而达成上下游合作。”

如何让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迅速、健康成长?

有效融资是支持企业创新研发的重要因素。目前,武汉市头部融资机构少,引导基金作用发挥不足,部分专精特新企业不能及时得到本地融资支持。

在资金方面,乐绪鑫观察到,不少专精特新企业在系统升级和研发设备引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资金缺口,政府可以成立专项的引导基金,也可以推进公共的重大科研设备租赁共享,降低企业重资产投入,提高高精尖科研设备的利用率,“这些运营模式都是为专精特新企业减负、助力,政府搭平台,企业受益,共同推进专精特新生态向好发展。”

杭州的经验是,针对企业所需,提供个性化支持。此前,杭州发布《关于打造全国专精特新名城的实施意见》,主要方向是,企业要创建,政府给奖励;企业要发展,政府给空间;企业要创新,政府给补助;企业出新品,政府给市场;企业要融资,政府给支撑。

针对企业融资,杭州推出“专精特新贷”、专精特新产业基金等多种服务产品;杭实集团则牵头发起设立了30亿元的杭州市专精特新产业基金,将遵循市场化运作原则,采用子基金和直接投资相结合的模式,联合区、县(市)政府和优秀投资机构,构建分赛道、分区域的专精特新子基金,实现“产业孵化+产业培育+产业升级”矩阵化基金投资。

金融和资金支持非常重要。秦尊文也建议,中小企业面对资金困难问题时需要多方合力解决,政府可以加大支持政策,例如鼓励增加信贷供给、扩大科技保险等,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