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山水一程人,这个彭州人不一般!

《品鉴彭州》杂志

以“文化视野·经典阅读”为宗旨

引领读者品味彭州历史文化

感受彭州发展脉搏

鉴赏彭州城市精神

这是值得每一个彭州人收藏的“宝贝”

至今,《品鉴彭州》杂志已经出版发行了十四期,并在品鉴彭州微信公众号上同步推送。新一期杂志“出炉”,彭彭就收到了大家的花式表白

有“深情表白”的↓

有“吟诗作对”的↓

有“怀旧思乡”的↓

今天彭彭就带大家

走进本期的封面人物

赶紧来认识一下吧

作为学者,陈廷湘活到老学到老,遨游无涯学海,用知识改变命运;作为师者,他传道授业解惑,以拳拳之心寄语广大青年学子。“飞”出彭州的山村,他是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专家教授,而回到彭州的山村,陈廷湘的身上依旧有那个在鸭子河畔无忧无虑嬉水的少年的影子。

长于彭州

魂牵梦绕,情系是故乡

1948年11月,彭县楠木乡(今彭州葛仙山镇)的山峦在初冬的暖阳下显得格外清秀,山下的民居星星点点的分布着,不远处鸭子河的浅滩波光粼粼……陈廷湘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山水相依、风景如画的小乡村里。

葛仙山镇晨光

“小时候过得非常清贫,吃穿短缺是常有的事,但我却感觉很快乐。”回忆起童年的那段时光,陈廷湘眼中总是闪烁着清澈的光。尽管过去了六、七十年的光景,但童年那种无忧无虑的日子,仍像放电影般一帧一帧地在脑海中闪回。春季万物复苏、百花盛开,花园沟的梨花和李子花开了,似雪花般漫舞的花瓣铺满了山间小道,儿时的陈廷湘就在这里嬉戏游玩;夏天的山村,总有那么几天酷暑难耐,他就约上小伙伴们去鸭子河里泡着,摸鱼逮虾;秋天最是忙碌,打谷子时浑身都痒的滋味儿现在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冬天最盼望的就是下雪的日子,打雪仗热出了汗就去房檐下撇一根冰溜子吃……能够尽情撒欢的童年,让陈廷湘成了父母口中的“野孩子”。

陈廷湘在四川大学留影

1954年,村上的小学老师到陈廷湘家里来走访,告诉其家长明年应该送孩子上学接受教育了,用乡野话说就是“牛犊子”要被“穿鼻子”拴起来咯。第二年,陈廷湘顺利就读楠木乡小学,说是小学,其实就是一个寺院改造的学校,大部分老师每周都需要从彭县县城赶过来上课。陈廷湘在这里读到了三年级,“大跃进”运动开始,全民掀起了炼钢热,校舍开始搬来搬去,高小时搬到了一个地主曾居住的旧院子上课。“学”无定所的日子里,有两位老师,在陈廷湘心中埋下了努力读书、刻苦学习的种子。一位老师叫张玉琼,是他的启蒙老师,这位彭县县城里来的老师很有责任心,尽管教学条件艰苦,但张老师一堂课也没落下,帮助陈廷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正是这些好习惯,让他受益一生!另一位老师名叫谢怀山,谢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他当时初中毕业的时候,家里要他考师范当老师,但他不愿就此止步,还想继续深造,就去偷偷考大学,最后却未能如愿以偿。“谢老师讲的这个故事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就是一定要考大学,老师都这样,我也要考!我的动力就是这么来的。”陈廷湘回忆道。

如今的敖平中学校园春景

1961年,陈廷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敖平中学,那时他小学班级里有60多个学生,只有5个人考上了初中!在敖平中学读书的日子里,陈廷湘还加入了共青团,当了学生会的副主席,一边认真学习,一边做学生工作,不仅学习成绩没耽误,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三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彭州中学。进校不久,他的班主任徐成通老师便发现了这个优秀的少年,于是,团总支委员、团支部书记成了他高中时期的履历。一肩挑团建、一手抓学习,课余时间还要组织同学们到乡村参观,教农民唱歌、识字,但陈廷湘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对于陈廷湘来说,团建工作还是很繁琐的,但这并没有成为他松懈学习的理由,他反而是牺牲更多的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用来努力学习,只因为他离心中那个考大学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了!“高一入校时,校长告诉大家彭州中学有考上北航、哈工大、成都电讯、北大、清华、川大的,当时那个动力大得不得了,年轻的时候精力也是无穷的。”

高一开学典礼上校长的话不断鞭策着陈廷湘朝着目标前进,但时运不济,刚刚读完高二,十年动乱波及到彭县,他遗憾地和高考失之交臂。于是,陈廷湘又以知识青年的身份回到了老家楠木公社,并担任团委书记。

圆梦川大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志

1968年,再回到楠木公社生活、工作,陈廷湘已不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野孩子”了。当时,他和另外两名知识青年的宿舍被安置在了一位老乡家里,整天和老乡们食同桌、住共居的日子,让他深切体会到了吃穿困难的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每次交完公粮,就快要过年了,很多老百姓家里都没有什么吃的。”看着大家过苦日子,陈廷湘心里迫切地想要做点什么。

于是,他和同期的另外两名干部合作,为农民的温饱问题寻找出路。大家想办法从外地弄来了几袋化肥,这在那个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大家还学习农业知识,摸清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只要能在芒种节气前后几天内把秧苗插完,就能提高亩产。但这并不容易,固化的观念让农民局限于只要交够公粮就行了,其余的想法几乎没有。再加上芒种前大家刚刚忙完小春的农活,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大家无暇顾及水稻的抢栽,陈廷湘就主动承担起了给农民做思想工作、动员劳动的任务。

2007年陈廷湘与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探讨学术

学生时期积累的群团工作经验,让他善于沟通和协调,但陈廷湘依旧吃了许多闭门羹:“你一个地都没种过的小伙子懂什么。”眼看芒种节气越来越近,陈廷湘灵机一动:不妨去做生产队里一位家庭条件优越的女青年的思想工作,只要从不干农活的她下地干活了,生产队里的人肯定也会加入劳动的!最终,在陈廷湘的再三动员下,女青年带头下地插起了秧,整个生产队于是都动了起来,成功在芒种节气一周内就将200多亩土地全部插完了秧。当年,陈廷湘所在生产队的粮食喜获丰收,成功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件事,陈廷湘通过了党组织的严格考察,顺利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如今的葛仙山镇

“每当看到粮食丰收后农民脸上的那种喜悦,我心里都十分触动,但也不免有些遗憾,如果我能上大学多学一点知识、认知再广阔一点,也许就能为大家提供更大的帮助了。”在楠木公社工作的日子,充实也平淡,直到1977年高考恢复的消息传到陈廷湘耳中,好似惊雷一般唤醒了他沉睡多年的梦想,哪怕他已工作稳定、已近而立之年。

“我还能参加高考吗?”陈廷湘向上级反映了有关问题,当得到“能参加”的准确答复时,距离高考只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丢了十年的课本被重新拾起,他白天工作、劳动,晚上挑灯夜读,昏暗的煤油灯、灌风的房间、残缺的课本、繁忙的日常工作、寥寥无几的休息时间……就是在这样艰苦且紧迫的条件下,陈廷湘踏上了高考的战场,为梦想而战,最终取得了248分(满分300分)的好成绩!

当四川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陈廷湘手中时,他眼含热泪、嘴角颤动,耳边似乎又响起了那个小小少年的声音:“老师都要考大学,我也一定要考。”

上下求索

对话历史,启悟新征程

在四川大学报到后,陈廷湘正式成为了一名历史系的学生,就此开启了他40多年的历史学研究之路。历史系本科、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历史系任教,而后又深造历史学博士,陈廷湘的求学之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术界也随之百花盛放、百舸争流,学术氛围十分融洽。

陈廷湘大学毕业证照片

在陈廷湘读研期间,一次去中国人民大学访学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让他记忆犹新。当时,他原是想在人大找一位老师深入了解早期党史研究大家彭明教授的著作,以便对自己的论文有所助益,但没想到的是,他却意外在人大的党史资料室里,和彭教授面对面进行了学术探讨,这让陈廷湘激动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时资料室里一位50岁左右、身材非常魁梧的教授端坐在那里看书,我就去向他请教彭明教授对早期党史研究的见解,以及彭明教授还有哪些资料和观点能否给我介绍一下,这位教授娓娓道来,非常亲切地跟我谈论了这个事情。交流结束后我要离开了,一问这位教授的名字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彭明教授本人啊。”陈廷湘至今回忆起来还能清楚记得当时交流的各种细节,“彭教授告诉我,这就是教学相长啊。”

与彭明教授的意外邂逅,点燃了陈廷湘对学术的无限热情。上世纪九十年代,此时已在川大历史系任教的陈廷湘喜欢在下班后去培根路附近喝坝坝茶,在茶桌上与其他专家教授探讨学术、与中外学者交流见解,甚至还引领了学术“沙龙”的风潮。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荷花池

最开始,培根路只有一两家茶馆。每天傍晚,陈廷湘和四川大学的其他专家教授都会来此喝茶、聊天,尽情探讨学术,于是便吸引了很多川大的年轻老师和学生,也来这里旁听并展开各自的交流和探讨。渐渐地,培根路的茶馆越开越多,成为了茶馆一条街,这里也变成了一个学术“沙龙”,甚至有了“如果到川大来访学,不去培根路喝茶聊学术,就等于没来过川大”的说法。

就是在这条茶馆街,听过陈廷湘中国文化史课的留学生——英国学者扶霞·邓洛普,在课上得知了茶馆街每天都有人聊学术,便循迹而去,在大家的讨论中激发了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并以川菜为载体,出版了《鱼翅与花椒》《川菜》《鱼米之乡》等多本烹饪类著作,成为了中国美食的“传教士”。特别是《川菜》这本书,先后在英国、美国等国家出版、畅销,以一个独特视角进一步打开了世界认识川菜乃至中国美食的窗口。

陈廷湘和他指导的博士生

如今已75岁的陈廷湘,早已桃李遍天下,但他从未停止对历史的研究,现在他更主张以大历史观深刻理解新时代。大历史观就是要以大时空、大视野、大理论体系认识历史,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作比较,将以往历史的内在逻辑和现在作比较,再用过去的历史与未来作比较,从而对未来社会的走向做出一定预测的历史认知,是用长远的、比较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的认识方法。为了对家乡和农村的发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长远的思考,并兑现在楠木公社工作时在心中许下的诺言,陈廷湘多次回到彭州,在宝山村、花园村等地深入采访调研,撰写了多篇以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文章,并出席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的学术会议,发表多场学术讲演。

2008年3月陈廷湘采访宝山村时任党支部书记贾正方时合影

特别是在哈佛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时,陈廷湘以宝山村为案例,讲述了宝山村在时任党支部书记贾正方的带领下,历经三次“探宝”:改荒山造田断穷根、向群山大河要产业、问绿水青山要未来……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把一个偏远山沟里又穷又落后的村庄,发展成为了一个当时就拥有13亿元资产的和美村庄!如今,宝山村已被命名为“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当哈佛大学的专家学者听完我的学术报告,并看见照片里的宝山村,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房前屋后花团锦簇,山林深处的温泉酒店新颖别致、避暑山庄鳞次栉比……一幅精美的乡村振兴画卷在深山里徐徐展开,大家都十分感动,认为这简直是创造了人间奇迹。”

清代衙门档案陈列室

大历史观帮助陈廷湘重塑了对乡村的认识,也引发了他全新的思考。当前,本应尽情享受退休生活的陈廷湘,仍在继续发光发热,他作为首席专家,正带领几位博士生进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巴县衙门档案”的整理与研究。据他介绍,“清代巴县衙门档案”现存11余万卷,其主体部分时间跨度长达180余年,它全面反映了清朝至抗战中期重庆地区的内政、外交、财政、经济、军事、文化、司法、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是我国现存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地方历史档案。档案所记载的一字一句都需要陈教授团队进行逐一整理:繁简字、文言文、古今义……在旁人眼里这是一件极其枯燥的事情,但这样的研究,陈教授已经坚持了很多年。或许,对知识的无限追求、对学术的客观严谨,在陈廷湘出生时就已刻进了他的基因:“正是家乡彭州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让我拥有了一颗坚定且强大的内心,能够在历史的长河、学术的海洋里执着而淡定地遨游。”

在陈廷湘看来,整理“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就是践行大历史观的具体实践,对历史的触摸和整理,能让人的眼光更远大、理论装备更广大、时空更广大,“有了这几个‘广大’我才能看清楚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地区的历史,它是怎么变的、有什么规律?我们才能对未来的发展提供意见,人类的进步不只是上层的进步、政治的进步,也不是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的进步,而是全人类物质生活条件提高到了一个水平,然后他们又认识到物质水平的解放对人类解放的意义,理解了这个解放对人的意义,才能在自己发展的道路上竖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陈廷湘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荷花池

陈廷湘的人生之路,看起来似乎一切顺遂,但实则充满了波澜。能从偏远的小乡村里走出来,并在学术界取得如此成就,可见其对理想的坚定和对历史的执着。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陈廷湘这样寄语青年人:“发展的接力棒终将传递到青年一代的手中,我希望彭州乃至所有的年轻人都应该从人类解放的层面,来思考未来。”

陈廷湘,四川彭州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史学会川菜历史专委会会长,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四川卷》编委会副主任,四川省政府第二轮地方志终审委员会委员,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客座教授,《长征学刊》编委,《成都解放纪念馆展陈大纲》总撰稿人,现任四川大学中国西南文献中心主任,成都市文史馆馆员。2005年,主编的教材《中国现代史》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指导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出版《宋代理学家的义利观》《天下·世界·国家——中国近代对外部世界认识史论》等专著和编著14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社科项目9项(不含省市委托项目)。2004年以来,先后应邀出席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日本广岛大学等名校学术会议,发表多场学术讲演。

期数:3061期

文:《品鉴彭州》杂志第十四期 马山山

图:黄帅帅 张勇 高玉芹 刘海清 品鉴彭州 网络

编辑:邓茹月 责编:龙洋 审核:冯艳丽

★转载请标明来源,版权保护离不开你我的参与!

有一种成都生活,叫彭州!

“品鉴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扬天府文化,传播城市精神!

亲爱的小伙伴们,“品鉴彭州”微信面向全网征集优秀稿件啦!

主办:彭州市委宣传部

主编:王玉岩

副主编:叶韬 冯艳丽

责任编辑:梁丹 龙洋 刘倩

编辑:刘代萱 邓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举报电话:028一68611355

你的每一个赞和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